
第二章 城與鄉:新界鄉郊發展的獨特性

在1967年出版的第十七屆新界鄉議局年鑑中,有一篇題為〈鄉村支持城市〉的專題文章,指出新界在香港發展方面的重要性。該文章指出,新界面積佔香港百分之九十一,人口八萬多,佔香港人口百分之二十左右。此外,當時香港和九龍市區所需的食水、蔬菜、牲畜、魚類、礦產、沙石的供應,以及進行工業建設和人口徙置的空間,都來自新界。市區的發展得力於新界不少,但相反新界很多基礎建設都被港府所忽略。離島南約區、大埔區和元朗區,分別有10條、43條和170條鄉村連公共街喉也沒有。新界邊遠地區仍然有許多村落沒有電力供應,而整個新界地區也沒有自動化電話設備。文章認為新界和市區這樣不平衡的發展,最大的責任在於政府身上:(1)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城市是進步的,鄉村是落後的,鄉村需要城市領導,才有進步的希望。……政府人士也存有一種重城市輕鄉村的觀念,因而反映在各種措拖上,就有緩急輕重的區分。我們不相信以今日香港的經濟力量這麼雄厚,技術人員這樣眾多,對新界地區的食水、電力、電話等設備問題竟無法解決﹗
文章作者更認為,在該年發生六七暴動期間,新界鄉民支持港府,紛紛成立民安促進會維持地區穩定,功不可沒。因此,當局和一般市民應該改變以往「城市領導鄉村」的觀念,而是認同「鄉村支持城市」的積極作用。
實際上,鄉郊發展委員會(Rural Development Committee)在1954年便成立,其職能是就新界整體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向政府和相關團體給予意見,並運作已獲批准的農業貸款基金。委員會中的非官守委員意見認為,當時新界鄉郊發展的問題有四:第一,新界村民以農業和漁業為生,但政府當局對於他們的訴求,經常要以月以至年計的時間才給予答覆。有些例子是有農民申請興建豬欄,竟然要等待兩年之久才收到當局的回覆。新界農民認為他們農產的成功和失敗,很多時都取決於政府當局審批的早或遲而定,這自然引起新界人對政府的不滿;第二,政府當局對新界發展的承諾時有不兌現,造成新界人嚴重的不滿和怨恨,以至他們的反對行為又被政府當局誤會為受共產主義政治勢力的影響;第三,新界有三十萬勤奮合法的農民,他們值得享受更多的鼓勵和協助;第四,截止1958年4月為止,新界只有十位政府醫生應診,實無法照顧新界三十萬人口的需要。(2)由於後來新界的發展實際上與香港整體的發展密不可分,所以到了1970年12月,鄉郊發展委員會便停止運作,改為由賀理士.嘉道理(Horace Kadoorie)與漁農處處長和新界民政專員舉行非正式的會議,決定約瑟信託基金和嘉道理農業貸款基金等事宜。(3)
新界漁農業發展將留待第三章進行討論。本章集中討論新界地區在戰後進行城市化發展的獨特性:補地價政策、新界小型屋宇政策、填海發展,以及新界在城市化過程所面對的問題:公共衛生、風水、黃色事業泛濫、黑社會和青少年問題及越南船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