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岁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影片與觀眾

1943年後,明治(即皇后戲院,因原名帶英殖民地色彩而易名)和娛樂列作首輪戲院,中外新片先在兩院推出。整個淪陷期,本地只拍攝了由日軍主導製作的《香港攻略戰》,於1942年12月8日在娛樂首映。本地的國粵語影片停產,僅有11齣在戰前已拍畢的影片推出,包括《蓬門碧玉》、《癡兒女》和國語片《南國情花》。坊間放映的全新中國片,全來自上海中華聯合製片公司(中聯)及後期的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華影,川喜多長政任副董事長,張善琨任總經理)[11];它們於戰時出產的150部電影,戰後被劃為「敵偽電影」。

外語片方面,曾有零星的德國電影公映,1945年,少數積存的法國片亦獲解禁放映,而數量最多的外語片,自然是日本片。日軍侵佔香港後,源源輸入日本電影,除宣傳色彩強烈的影片,亦有大量故事片。1943年後,首輪戲院明治娛樂放映日本片的比率續增,由1月15日至6月底,合共放映了25齣日本片,觀眾達104,688人;國語片則映了26齣,觀眾共101,854人;粵語片僅映了6齣,觀眾只有24,900人。[12]日本片的數量差不多和國語片等同。

截至1943年10月,最受歡迎的國語片為《博愛》,在娛樂首映3天共6場,有4,600餘人入場,日本片則為《瓊宵綺夢》,在娛樂首映3天共9場,觀眾達6,600餘人。[13]前者平均每場有767位觀眾,後者則有743位,以娛樂戲院約有1,200座位,滿座率約六成多。綜觀全年,觀眾最多的電影是日本片《瓊宵綺夢》,放映12天,共18,952人觀看,國語片《博愛》放映10天,共16,976人觀看。[14]

淪陷期間,公映了不少日本片,包括黑澤明導演的《鐵臂柔腸》(原名《姿三四郎》)。

淪陷期間放映的華語新片,主要來自上海,像1943年10月下旬,明治公映中聯(中華聯合製片公司)出品的《良宵花弄月》。

另一項1945年首半年最賣座影片紀錄的資料,亦附入場人數,觀眾最多的日本片為《民族先鋒》,在娛樂公映4天,5,046人觀看;國語片則為《桃花潭水》,在明治放映4天,觀眾共4,837人。[15]與前年比較,觀眾略遜,但跌幅不算嚴重。

從概略的數字所見,影片的入座率尚屬理想。究竟觀眾是何許人?實在不易回答。因上述的觀眾數字來自兩家首輪戲院,只反映某一階層人士的消費狀況。當時日本電影均配上中文字幕,報章亦不時刊出「日本電影越來越受歡迎」一類宣傳式報導,卻仍未能透視實際情況。觀乎日本片的賣座,看來日本觀眾的比率不輕,同時,亦有報導指「日人看日語片者固然多,但如《博愛》一片,亦有不少日人觀眾」。[16]看來日本人是戲院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