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岁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缺電力放電影

相較於電影,粵劇演出的觀眾應以本地華人為主。劇團刊出的廣告,呈現一片熱鬧景象,有作者指出,在各種娛樂中,「電影和戲劇首先蓬勃起來」,又說:「香港人特別歡喜『睇戲』,只要演出的戲劇稍有吸引力,差不多戲院要『頂櫳』起來,如尊駕來遲了,難免『座』滿見遺呢。」[17]

隨着戰事持續,百業凋零,戲院亦面對種種困難。按報章報導,由1943年10月至1945年6月,戲院經過三次加價。礙於電力不足,1943年6月27日,戲院每天由放映三場改至兩場,假日除外。同年10月中,全港戲院更要每月休息4天,採取輪休方式執行。

同年8月20日,全港電力和煤氣中止供應,往昔熱鬧的城市陷入暗黑,戲院放映廳的光影消失。「娛樂明治兩大戲院,裏面則已成一片漆黑,預定放映的戲目與招貼在外面,但是路人那裏再會注意,現在也已到減少娛樂的時候了」,但「中環街市附近的茶樓,在火水燈下更是營業鼎盛」。[18]火水燈成了重要的光源,它不能推動菲林,卻能照亮舞台:「停電後之新市態:娛樂方面,因電力關係,如電影院暫時停映,粵劇場則利用火水燈照常開演,觀眾似較擠擁。」[19]

恢復電力的進度緩慢,戲院卻力謀復業,包括自行設置發電機,娛樂戲院率先於9月16日復業放映日本片《重見天日》。同月24日,利舞台新世界平安大華亦相繼復業。缺電期間,社團法人映畫配給社嚴禁放電影的戲院轉型演劇或歌舞,但不少戲院已謀求申請轉型作表演劇場。全港電力於10月16日恢復,6家戲院最先復業,但每天僅能映一場,而油麻地國民明星均轉演粵劇,多個小型班巡迴各院表演。

能源供應隨戰事的拖延而更形緊絀,1945年4至6月間,報章先後報導「瓦斯恢復無期」及「實施最嚴厲燈火管制」消息,戲院亦曾悉數停業一天。[20]直至戰爭結束前,戲院的營業仍不明朗,時開時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