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院分五輪
1942年底,全港共有26間戲院放電影,演戲劇的有5間,合計共31家戲院營業。[4]跨過新年,收緊的措施陸續確立。1943年1月1日,社團法人映畫配給社成立,統一管理戲院的影片配給。該社於2月17至28日實施「影片總登記」,要求「凡存有影片者,不論何種,即以前雖曾在任何地方登記者,此次概須重行登記」,如擁有影片但逾期不報,將受嚴厲處分;[5]而未登記的影片,亦不會獲承認。同時,該社把港九兩地的戲院按首輪至五輪,分為五級。(見表一)首、二及三輪戲院輪流放映全新中外電影,而四、五輪則主要放映國、粵語片,並反覆重映舊粵語片。
截至1943年10月中,港九連同新界的大埔和同樂戲院,合計共29家戲院營業,其中高陞、東方、普慶、東樂以演出粵劇為主,其餘則放映電影。[7]戲院的等級隨後有所調整,像國民戲院,於1943年9月由原來的「四輪」升為「三輪」;油麻地戲院則於1944年,由「五輪」升上「四輪」。該年度的分級見下表。
1942至1944年初,香港一直有廿多家戲院維持營業,並組成香九戲院組合,聽命於社團法人映畫配給社。由於本地電影停產,加上英美電影被禁,舊片重映成為慣例,尤其四、五輪戲院,舊粵語片車輪轉的巡迴各院,勉強維持營業。相反,粵劇演出卻相當熱鬧,每天約有三團在戲院演出,偶然亦有公演話劇。
淪陷初期,環境突變,民不聊生,戲院難言業績。1942年3月,戲院曾以減價招徠,卻未見起色。有作者輕描了一筆:「晚場觀客,更為寡少,平時全恃夜場收入,以資獲利者,今乃適得其反。至於各大舞台,演各名班,本可滿座,奈社會經濟,未復原狀,觀眾稀疏,且晚場入座,更為寡少。」個別位置偏僻的戲院,像西灣河的長樂及香港仔的香島,因該區歸鄉者眾多,人口寥落,戲院生意更難做。[9]
同年7月底,戲院改以軍票計算,戲院的生意更差:「多屬觀眾寥若晨星,收入銳減,此或以居民忙於工作,致無復有此閒情逸緻乎!」[10]跨過1943年,從一些戲院入場人數紀錄所見,業績稍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