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
本节关键术语:
技术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 新产品 成熟产品 标准化产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要素禀赋理论已经日臻完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时,一些学者尝试从其他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新基础。
一、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行理论——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由于科研、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差距,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和可能。波斯纳认为贸易国之间因创新、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差异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如图3-7所示,T0~T1为需求滞后。是由于人们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认为外国新产品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国内产品,从而该国对这种新产品的需求产生的时间滞后,即产生需求的时间间隔。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和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程度;T0~T2为反映滞后,是指在创新国家生产新产品和本地生产者认识到应该生产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创新国家能够取得出口优势是由于需求滞后比反映滞后短。反映滞后的长短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映,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和关税、运输成本和外国市场的大小等;T2~T3为掌握滞后,是指认识到生产新产品的必要性到掌握其生产技术的这段时间,它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T0~T3为模仿滞后,滞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T1~T3为两国因技术差距而造成的贸易期间。
图3-7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直接的发生原因是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而非要素的优势不同,因此,国际贸易的基础是贸易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该理论把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处于落后地位。同时也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解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比技术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变化,即技术差异的动态因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技术变化极其迅速,技术上领先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拥有垄断地位。但技术领先国与他国之间的技术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在国际的传递也越来越容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贸易便可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专栏3-2 人物简介:雷蒙德·弗农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31~)是美国“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有着二十年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还在短期内从事过商业。从1959年开始,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是克拉维斯·狄龙学院的国际问题讲座教授。
雷蒙德·弗农早期曾致力于区位经济学的研究,后转入对信息和专业化服务的研究,受克拉伍斯和M. V.波斯纳技术差距理论的启发,于1966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产品周期理论。他认为,商品与生命相似,有一个出生、成熟、衰老的过程。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
雷蒙德·弗农的出版物与著作有:《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上空的风暴》《在海湾的主权,美国企业的多国性扩展》等。
产品生命周期是由弗农(Remond·Vernon)创立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与获利能力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威尔斯(Wills)等人以美国技术创新为中心,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用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学说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能够进入国际贸易的新型工业化消费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划分为数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上,新型工业化消费品的产品特性、国际生产区位和贸易格局各有不同的特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常把贸易国分为三类: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大多数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这三类国家所处的贸易地位是不同的,由此形成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周期。
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
1.初始期
产品的初始期(Introduction)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诱因。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因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
在初始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高,因此,这一阶段中,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2.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Growth)以后,由于技术已被确定,并被普遍采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因此,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即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
这一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成本构成。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3.成熟期
产品经历了成长期后将进入成熟期(Maturity),此时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在这一阶段,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尤其是低工资的劳动,包括非熟练劳动与半熟练劳动,成为本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具备这一条件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在这一阶段,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在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演变可用图3-8来描述。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上端表示净出口。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初始阶段,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主要是一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
到了某一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t2时刻,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的创新国随后(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
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时(t4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可以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1)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技术创新国在国际生产上具有完全的技术垄断优势,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垄断优势获得国际竞争能力而向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这种产品。
图3-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有能力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而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但其生产规模和效率优势以及销售渠道已经确立,仍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已经高度成熟,新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随后,其开始向发达国家市场大量出口返销这种工业品,发达国家的这种新型工业品产业开始衰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创新性。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并同其他因素比如资源的价格、工资的高低等结合起来,共同解释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比传统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它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各国在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比较优势,由此出现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要素密集度随着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演进发生规则的变化;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享有比较优势。
当然,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创新国和模仿国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