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需求变动与国际贸易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重叠需求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即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本节关键术语:

人均收入水平 需求 重叠需求 贸易基础


需求变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思想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探讨是在假设两个国家偏好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假设将需求因素排除在外,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探讨只考虑供给因素,因此,比较利益必然发生在供给因素的差异之上,从而得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1961年,林德出版了《论贸易和转变》,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重叠需求论或代表性需求重复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第二,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第三,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这三个观点之间存在逻辑关系。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同时,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假设,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这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被称为“代表性需求”。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其国内需求。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存在对其产品的有效需求。

根据上面的假设,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接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定存在显著的差异。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例如,若A、B两国的需求结构相同,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来说,他会发现对其产品的需求,除了国内之外,还有来自国外的需求。那么通过出口来扩大其产品的有效需求,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图3-9中,横坐标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坐标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所需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图3-9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点为基点,上限为F点,下限为C点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G点为基点,上下限分别为H点和E点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过于低劣,是其不愿或不能购买的。

图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F之间的商品,B国的品质等级在E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能成为贸易商品。但在EF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出口或进口。

由图可知,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商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结论: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就不断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出现。

关于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林德曾指出其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或制成品。他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是由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而且就算生产国缺少对初级产品的国内需求,它也可以成为出口产品。即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在收入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进行,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说明。

工业产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

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偏好相似理论是以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格局为背景,对工业国之间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所做的探讨。它所揭示的是工业国之间工业品贸易不完全专业化情形下的国际贸易原因。然而,仅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待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工业国之间的这些竞争性贸易现象,其说服力是不充分的。一般认为,需要将偏好相似理论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专栏3-3 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经济学中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于收入变动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为:

弹性收入η=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收入增加1%,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收入弹性即大于1;两者变动百分率相同,收入弹性等于1。收入弹性小于1,甚至会小于零。表示收入增加时,商品需求量增加很少甚至反而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η>0)、“劣等品”(η<0)。奢侈品主要指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必需品。劣等品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花费在食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这一结论被称为“恩格尔法则”。用该法则可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主要需求会逐渐转移。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