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本节简单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的影响及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对要素禀赋变化的反应,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与要素积累理论,包含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与罗伯津斯基定理两个重要定理。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本节关键术语:

要素价格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积累 罗伯津斯基定理 贫困化增长 比较优势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假设有A、B两国,A国资本丰裕,但缺乏劳动,故利息率相对较低,而工资较高;B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但缺少资本,故工资较低,而利息率较高。根据要素禀赋理论。A国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B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经过分工和贸易后,各国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商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这样,就会使A国的资本利率不断上升,工资不断下降,B国的劳动工资不断上升,资本利率不断下降,以至于逐渐拉平两国在国际贸易前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使之均等化。

以下我们以X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总的来说,X部门(资本密集部门)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下降。

从要素的实际报酬角度讲,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商品价格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否则,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随着X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会降低。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因为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裕要素,故出口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另一种要素,即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则下降。这一结论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有利的。

这里应注意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同时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一样。

二、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在赫—俄理论模型中假定一国要素总量不变。现在放松这条假设,讨论要素总量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般来说,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从而可能影响其贸易条件,甚至影响比较优势形态。为了解要素禀赋变动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我们引入罗伯津斯基定理,该定理描述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对要素禀赋变化的反应。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如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要素变化后,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保持不变。

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ΔLy)。

但X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

当上述两式都满足时,所有的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国劳动力增加而资本不变,则引起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增加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减少。

罗伯津斯基定理还可用图示的方法来证明。在图2-6中,E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要素禀赋点,直线OXOY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由于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直线OX在直线OY之上。坐标图中X、Y点所对应的劳动、资本量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要素投入量。根据要素充分利用这一假设条件,OXEY应是一平行四边形。另外,由于规模收益不变,X、Y的产出分别与线段OXOY的长度成等比例关系,所以不妨碍直接用线段OXOY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假定资本增加,劳动保持不变,则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禀赋点变动后,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这时,因要保证所有要素充分利用,新的平行四边形为OX′E′Y′。相应地,X、Y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分别为OX′OY′。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图2-6 罗伯津斯基定理

(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罗伯津斯基定理可以用来说明要素积累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效果。这也是该定理的重要应用之一。要素禀赋增加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所分别对应的X、Y的最大产出都会增加,因此,整条边界线将向外移动,但生产边界外移的方向性则取决于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

以资本增加、劳动不变为例。在图2-7中,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P,资本增加前,相对价格线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

图2-7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P′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均衡点Q′应位于原来的生产均衡点Q的右下方。其中,通过QQ′两点是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由于相对价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产出都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X坐标。图中横坐标上X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纵坐标上Y产出增加的比例。

结论: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样,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则要下降。

(三)大国开放条件下的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开放的条件下,如果一国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那么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

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两种影响效应的对比。

在图2-8中,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

图2-8 开放条件下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经济增长前,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C;增长后,新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C*。增长前后,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增长前,A国的福利水平由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衡量;增长后,A国由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

在图2-8中,画一条与原来贸易条件线平行的直线,并与增长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切点为Q′。这条新的相对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于C′。该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虑贸易条件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称为“纯粹的增长利益”。当考虑贸易条件变化时,代表贸易条件的相对价格线变得更为水平,此时,生产均衡点由Q′移至Q*,消费点由C′移至C*。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下,所以贸易条件恶化,抵销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那么损失的部分利益去向何处?这部分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四)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化增长

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多少进口商品,或者说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如果A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A国的贸易条件可以表示为PX/PY。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的导数。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或悲惨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换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造成一国贫困化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专栏2-2 欧佩克:防止出口贫困化增长的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OPEC),是一个永久性的政府间组织,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石油垄断组织。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4日在巴格达成立OPEC,成立时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5个成员国。后增加到13个,即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印尼、厄瓜多尔和加蓬。后来,厄瓜多尔、加蓬退出该组织。目前共有11个会员国,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的77%及石油产量的40%。

依据贫困化增长理论,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其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往往会引致出口价格的下降,贸易条件的恶化与国民福利的降低。欧佩克相信,在可预见的世界里,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石油需求会持续增加。因此,欧佩克确定了如下目标:统一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石油政策,确定每年成员国的石油生产量与出口配额,以确保公平与稳定的石油生产价格,向国际社会提供正常的石油供给,以及保护石油部门投资者的合理报酬。

欧佩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卡特尔,其影响力超出了单纯的经济领域。1973年10月,中东欧佩克国家停止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以惩罚西方国家在犹太赎罪日战争中对以色列的偏袒与支持。石油禁运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石油价格高涨,引发了“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极深的经济危机。这次石油禁运事件,迫使美国重新考虑有关能源的事情,如能源的成本与供给。同时,通过石油禁运,欧佩克也意识到其他通过石油出口对世界的影响——石油成为集体向西方世界争取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的武器。

阅读本专栏,思考以下问题:

1. OPEC成功的经济与文化原因有哪些?

2. OPEC对治理出口贫困化增长做出了什么贡献?


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出口贫困化增长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五)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要素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势;而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在图2-9中,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开始阶段出口Y,进口X。但由于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使得X部门的相对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最终X部门由原来的比较劣势地位转变为享有比较优势,于是,A国改为出口X,进口Y商品。

以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为例。1920年以前,因为地广人稀,土地丰富,故美国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则相对不利。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结果不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且也使资本可以不断地积累。到了20年代以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变为具有比较优势,成为出口品,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变为比较不利,而成为进口商品。

图2-9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