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本节简要比较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重点考察H-O定理即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并做出简要评价。得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本节关键术语:

H-O定理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俄林为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师生俩在1919—1933年提出,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下简称赫—俄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以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确立的基础已经不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是要素禀赋差异。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

第一,要素禀赋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除了劳动之外,还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要素——资本,因此,在要素禀赋理论中,生产要素包括两个。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个生产要素)。

引入一个生产要素后,在两个部门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是一条凸状曲线,即对应于机会成本递增情形。这避免了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形下所出现的完全专业化生产这一与现实不太吻合的情况,因为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凸状曲线而不是直线时,在开放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生产均衡点落在端点这种特殊情况。

第二,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直观地看,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来源。这自然也就不会遇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困境。

(二)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

要素禀赋(或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要素绝对数量无关。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要素丰裕度,其定义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以实物单位定义。假设A国拥有资本、劳动总量为TKATLA, B国拥有资本、劳动总量为TKBTLB, TKA/TLATKB/TLB称为要素丰裕度。如 TKA/TLATKB/TLB,则称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另一种是以要素相对价格(Relative Factor-price)定义。假设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A国是资本丰裕的,B国是劳动丰裕的。

一般说来,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禀赋的图形说明:在图2-1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在EA点,A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KALA; EB点表示B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KBLB。图中EAEB两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A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禀赋情况。由图可知AB,故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在2×2×2模型中,假设生产单位产品X、Y所需的资本量和劳动量依次为KxLxKyLy, kxKx/Lx, kyKy/Ly,称为要素密集度(资本劳动比)

如果 kxky,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上述定义需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如果X、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下,X、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均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形下,直接比较X、Y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就可确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

图2-1 要素禀赋

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成本最低是确定某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出发点)。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图2-2用等产量曲线来解释要素密集度。在图中,XX'曲线、YY'曲线分别表示X、Y的等产量曲线,X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K坐标轴,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L坐标轴。

图2-2 要素密集度

在资本、劳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曲线与生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在图中,当任意给定一组要素价格,比如为(w, r)时,两条斜率为—(w/r)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线的相切于AB两点,这时X、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xky;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格,如为(w', r')时,X、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xky。由图可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X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X是资本密集型的,Y则是劳动密集型的。

(三)赫—俄理论的假设

赫—俄理论建立在一些简单的假设之上:

(1)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

(2)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3)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6)假设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7)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自由流动;

(8)在两个国家中,X、Y的生产技术相同,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9)商品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0)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11)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

(12)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由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完全相同。

(四)H-O定理

H-O定理就是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可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偏向性来判断。

在图2-3中,EAEB分别表示两国的要素禀赋点。对A国而言,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用于X部门时,生产出的X数量等于图2-3中通过EA点的X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用于Y部门时,所生产的Y数量等于由通过EA点的Y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我们可以在图中,标出A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两个端点,并用一条向外凸的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了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大致轮廓,如图中AA′曲线所示。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同样的办法确定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为BB′。

图2-3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图中,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横坐标上的端点B′在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端点A′的左边;而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纵坐标上的端点A则位于B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端点B之下,也就是说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比A国更偏向于Y坐标轴。

由图2-3可以看出,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

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X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2.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出现相对价格差。而供给差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在图2-4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 B国的均衡点为EB

图2-4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因为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B点的相对价格线PB为B国的均衡价格,不难发现,PAPB,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3.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三角与H-O定理

如图2-5所示,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商品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上X的相对价格高于在A国市场的价格。同理,商品Y将由B国输向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而B国将出口Y,进口X。X商品由A国输入B国后的结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X的价格将趋向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图2-5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三角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A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一般而言,国际均衡价格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AOACA。其中,线段OAQA表示出口量,OACA表示进口量。同理,对B国来说,开放后,贸易三角形为QBOBCB,其中Y商品的出口量为OBQB, X商品的进口量为OBCB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结论便是H-O定理。

4. H-O定理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与相关结论

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绝对利益说、比较利益说所说的商品价格差,而最终原因是要素禀赋不同。其基本逻辑关系是:

(1)同种产品的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利益驱动力;

(2)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3)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由要素价格差异决定的;

(4)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造成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

(5)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因此,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专栏2-1 人物简介:贝蒂·俄林

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因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化处理于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贝蒂·俄林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 Stockholm),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

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24年出版《国际贸易理论》,1933年出版其名著《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1936年出版《国际经济的复兴》,1941年出版《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等。俄林的理论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姆斯(T. H. Williams)的指导下,结合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最终形成。该书揭示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国际贸易产生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资本于劳动)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二、对赫—俄理论的评价

赫—俄理论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赫—俄理论理论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是无法进行生产的,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赫—俄理论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通过对要素禀赋的分析,指出了比较优势的现实决定因素和贸易模式,赫—俄理论及其扩展理论的现实应用性明显增强。

赫—俄理论的政策含义: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