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4.1 问题的提出
当今工作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个人正面临诸多挑战——就业机会减少,工作安全感降低,技术快速变化和个人责任增加,要求个人不断更新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才能获得就业支持(Coetzee, 2012)。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拥有社会经济发展和雇主需求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使得大学生不仅获得工作和实现就业,更能维持工作和获得终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发展。而大学生要获得工作和维持工作,实现终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而就业能力最为关键。前文提到,雇主反馈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有诸多不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命题。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雇主需求相匹配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研究成为关键。
那么,高校的本科教育需要通过怎样的变革才能支撑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形成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才能助力我国抓住当前的各种战略机遇、解决当前的各种问题和助力我国人才强国战略?
本书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基础上,依据人口素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胜任力理论等,通过文献分析、雇主的访谈和调研、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研究、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4.2 研究方法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书将釆用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专家会议、雇主访谈与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本书主要根据国内外文献对本研究主题的界定、构成维度、影响因素和如何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就业能力的人口学特征等进行梳理和提炼,为本书后续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构成维度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培养路径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法。本书将笔者曾经去访学的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加拿大皇家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中提炼出本研究主题的构成维度、影响因素、培养的经验与措施,为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法。本书将依据就业行业分布状况从西南财经大学的招聘数据库中抽取不同行业开展招聘时发布的招聘启事文本,开展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对雇主招聘启事文本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进行归类梳理,将梳理结果与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访谈与调研等进行对照,从而获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和影响因素的构架基础。
专家会议法。为了确定经过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访谈和调研、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得出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的合理性,通过专家会议法,获得专家评价和建议,最终确定本研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本书将对雇主进行访谈和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的招聘启事文本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并建构初始模型。本书将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原则和要求,编制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针对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友(已经毕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另一份针对西南财经大学2015届应届毕业生(大四,在校)进行调查。
定量分析。本研究将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修正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