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相关术语释义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术语释义

1.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增加就业、减少失业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经济增长与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经要员在不同地方举行各种峰会时讨论的不二主题。莫容,唐骏.国外就业理论、实践和启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4.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如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国际劳工大会所界定的就业,是一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内向型的就业状况。在实际生活中,就业一般被理解为“从事一定的职业”,强调从事一定职业的状态。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7.

本书所研究的就业,仅限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亦即为人们常说的“找工作”,是获得一份职业的过程。

2.能力

戴维·麦克兰德(1973)阐述了行为品质和特征比潜能测试更能有效地解决员工的工作绩效的高低的问题,此后对能力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发展起来。本书认为能力是个人特质与动机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认知和行为技能等。

3.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目前学术界的学者、研究机构、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就业能力的界定各不相同。本书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能力主体获得工作、维持工作、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能力。

4.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内涵和主体的研究视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的(陈勇,201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3.,具有时代性、动态性、变化性等特点。就业能力最初是用来定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群体的可雇佣性,最早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特殊人口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未涉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书界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维持工作、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能力。

该内涵不仅关注大学生的成功求职问题,更关注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维持工作,且获得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1.3.2 研究范围

1.高校层次类型

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共有2879所高等学校,其中2595所为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266所), 284所为成人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在高校的层次上,有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之分。本书研究的院校范围为本科类高校,目前共1219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

2.学生类型

学生的层次类型主要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本科生,包括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即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