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当今工作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个人正面临诸多挑战,就业机会减少,工作安全感降低,技术快速变化,个人责任增加,要求个人不断更新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才能获得就业支持(Coetzee, 2012)Coetzee, M. Distance learning students'graduateness as predictors of their job satisfaction and optimism about future career prospects [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2, 33(3):305-313.。世界银行(2010)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技能是扩大个人的就业成果和提高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World Bank. Stepping up skills for more jobs and higher productivity [R]. 2010.

西方学者从20世纪初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就业能力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开始涉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我国学者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对就业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就业能力的内涵、农民工和少数民族等特殊人口群体的就业能力,但是更多是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维度、经管类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生人口群体就业能力、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高专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等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的就业能力。如此看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从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宏观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研究,也是人口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亦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应为人口学尤其是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重点之一。

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就聚焦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雇主需求或是培养对象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展研究是我国学界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当今,工作者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组织重组、频繁的技术创新、远程办公、工作轮换、老龄化和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就业能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Rothwell & Arnold, 2007)Rothwell, A., Arnold, J.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J]. Personnel Review, 2007, 36:23-41. doi:10.1108/00483480710716704.。从现状来看,如何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此,本书试图以人口素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胜任力理论为基础,在充分分析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开展雇主访谈和分析雇主招聘启事文本的基础上,界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维度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在开展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书研究得出的结论,希望能为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

1.2.2 研究意义

1.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胡锦涛,20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多是结构性错位问题,是有就业机会却无法就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雇主的需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就是需要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主动去培养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雇主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要让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去思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不足的问题。

2.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获得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需要大学生同时关注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既要使大学生获得工作,更要让大学生能维持工作并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从生涯发展的角度,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开发是要让大学生成为终其一生的生涯问题的决策者和生涯策略的制定者。

3.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揭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雇主需求之间的“能力鸿沟”的存在,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让我们重新去反思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将社会经济发展和雇主需求、现代教育理念、当代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纳入进行统筹考虑,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供别样的视角。

4.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秦佳(2014)的研究表明,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作用。秦佳.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经验与中国发展道路[D].天津:南开大学,2014.在中等收入阶段,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就业水平对一个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勇等(2012)在研究教育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时指出,泰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不够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泰国最终失去竞争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教育缺乏竞争力同样成为印度尼西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失败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了该国后期发展。张勇,王慧炯,古明明.通过发展教育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教育与增长、转型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2(5):174-182.

黄海军和李立国(2013)在研究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时得出结论,相对基础技能水平,高级技能水平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积极的意义。黄海军,李立国.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4-19.

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和培养是与以上的需求相适应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支持。

5.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人口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理论,有助于我国就业能力理论本土化与完善

在我国,关于就业能力的理论研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这些研究中有关于农民工人口群体就业能力和少数民族人口群体就业能力的研究,但更多是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完善。

随着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推进,我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体系。

本书选取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学、劳动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职业心理学等综合学科角度,从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宏观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从文献分析、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访谈和调研、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等方面开展就业能力构成维度的建构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在影响因素中将人口学特征纳入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体的综合视角分析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新的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将为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研究方法推广和研究经验的总结,将进一步丰富人口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理论,推动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