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群众是国家社稷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富足安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社会就会安定有序。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为改善国家管理、巩固阶级统治服务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劝导君王实行“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以此教化万民,培固统治基础。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认为在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问题上,民心最重要;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著名政治命题,成为对后世历代统治者改善民生的资政良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利益要求,呼吁统治者改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对缓解百姓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局限于重视百姓、关心百姓、亲近百姓的“民生”层次,在近代,由于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以争取民权平等为主要标志。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提出了“民本君末”的思想,对此,谭嗣同在《仁学》中有清晰的阐释:“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意思是说,君主是百姓为便于国家管理而共同推举产生的,先有民后有君,而不是先有君后有民。“民本君末”包含着民权平等的可贵思想,但这是以承认并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因而是不彻底的,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它是为改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对立关系,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它不可能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民主权利,也不可能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十分注重对统治者及统治阶层的道德教化,希望通过统治者自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尊重人民、善待人民。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主要是由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是为维护与巩固阶级统治、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又由于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身份并不直接等同于统治者或执政者本人,因而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也就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劝诫统治者要知道“敬民”“爱民”“保民”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可能超越统治者直接提出具体的施政纲领,将“民本”思想落实到实处。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君主集权的、等级制的、以家庭式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因此,儒家思想中缺乏民主精神、平等精神和发展观念”,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所强调的“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本君末”等,却体现了尊重人民、关爱人民、亲近人民的可贵思想,客观上维护了人民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人民的生存及生活处境,从而为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和谐保留了丰厚的民本文化传统,为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今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以增进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等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步推进,都在不断增长和扩大人民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拓宽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切实保护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