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方法与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及实现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从对和谐的理想目标追求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等级制度的存在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以私有制为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里,人们也不可能通过种种方式的妥协与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加上旧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在事实上缺少实现真实和谐的根本条件。“传统和谐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广大人民没有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普遍的社会和谐。”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8):49-52.尽管古代社会曾出现过所谓短暂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由于物质技术水平落后,也只能是一种的低水平、低层次的和谐,难以持久。当代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为人们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真正的平等奠定了基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真实和谐积累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6.当代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已不再是空想、幻想,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而成为一种现实价值追求,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选择。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的是全面和谐、整体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学派观点分歧的影响,整体上处于散乱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思想体系,道家的和谐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的和谐思想集中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自身和谐,佛家学说的和谐思想则集中在人的宗教信仰对人的心理慰藉方面。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主流以儒家和谐思想为代表,但它也主要集中于人们的修身养性,即用道德伦理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礼教规范,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人们安身立命、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状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75-676.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等的整体和谐,追求城乡和谐、区域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以及文化和谐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因而体现为一种全面和谐、整体和谐的现实追求。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强调和谐是动态的和谐,把追求和谐、建设和谐、实现和谐、享有和谐视作不断推进、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大都追求静态和谐,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和谐状态做出描绘,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的则是动态和谐。动态和谐的真谛在于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和谐,我们既要追求当前社会的和谐,更要有更高的和谐价值追求及目标追求。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具备了实现和谐的根本制度条件和基本物质技术条件,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分化等,这些决定了我们追求并实现的和谐只能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姚巧华.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83-87.我们不能满足并局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在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对和谐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入,构建和谐的方式会更加科学、高效,和谐价值追求也会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