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方法与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团结向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伦理准则,成为现代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人际伦理和谐是“和为贵”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人伦关系中,如果用礼制去约束、规范、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就能稳定社会秩序,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认为,“礼”为“和”的手段与方法,“和”是“礼”的目的与结果。儒家所谓“和”,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说:“如天之生物,物物有个分别。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谓之和。”(《朱子语类》)

“人和”是“和为贵”思想的核心,是和谐的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依赖于人际和谐。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意义,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齐心协力的主观努力远比客观自然条件更为宝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对如何实现“人和”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释,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推动“人和”,实现社会和谐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主张通过“克己复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达到修己安人,实现人伦和睦、等级有序、社会安定。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思想所主张并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建立一种有贵贱等级差别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安于现状,自觉接受社会伦理规范与礼制约束,并且把人们追求“人和”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局限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强化以礼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上,但是它所尊崇的“人和”,社会各阶层各安其业,各守本分,各尽其责,以及社会安定有序和社会和谐,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当代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毛泽东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又赋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其一,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拥有平等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享有平等的自由与尊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基础之上的。其二,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重点是保证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实现公平分配,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成果。其三,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式、方法是在注重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