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欧美国家产业工人的城市文化融入
教育的内容便是人类实际社会关系的内容,韦伯把习得的技艺和正式的教育看作是特别重要的交换筹码。一个社会如果愿意,显然能训练其社会成员朝着几乎任何方向发展,很少失败。民众具有可塑性,人只能通过经验来学习,这是任何文化或任何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石所在。有效传播的基础在于教育项目的实施,在于信息的提供或新型宣传运动的开展。国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把大量的人口提升到一个特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即与某种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水平并由此满足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如果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生、人性、伦理和情感教育,就会造成诸多问题,引起诸如道德滑坡、价值体系崩析、文化融合困难等社会危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现实形态表现出两大矛盾和悖论:公共领域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普遍准入原则,另一方面又把拥有财产和接受教育看作是必要的入门标准。
1802年英国国王就批准了教育法案,除了对工人的生活、生产条件给予明确规定外,对于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也做出了规定。欧美国家通过教育实现劳动者个体能力提升(如技能增加、态度改善、学业进步)的动力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结构性转型和再生产要求的满足。卡茨和莱文总结到,“公共教育和国家是社会从属阶级和统治精英阶层的利益围绕着知识的生产、占取和利用发生冲突的社会竞技场”。统治精英要求得到能提供机会、流动性、平等性、民主参与和扩大权力的教育;工人阶级则希望获得能培养有效生产资本和进行资本积累所需的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合适的劳动者教育。任何公共政策的形成都不会偏向于某种特殊利益的追求,而是力图达到一种抽象的系统性平衡。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那些别无出路只能依赖于公共教育来获得社交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儿童和青年人而言,这毕竟是一条出路。
个人社会生活的能力同个人受教育年限有一定关系,加强成人融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工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来看,成人教育必须与工人原有教育基础相衔接,学习本身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工人必须通过原有的旧经验来建构新知识。例如来自不同生存环境、具有不同习性经历的两个人有时会对同一知识或信息的接收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成人教育的进程中,欧美国家原有的公共教育体制、教会、星期日学校、图书馆、慈善组织和其他无数机构、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1.1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和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成人了解有关权利和幸福的问题,帮助成人做出决定。成人教育是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国家都应把实施和发展成人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法国公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市民的道德观念,了解宪法,宣传新颁布的法律,并传授文化和艺术的知识。成人学校以帮助学员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成人教育的娱乐性,在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国古代经典《论语》中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是利用双方已习得的文化进行互动学习的典范。技艺的习得则需要通过共同的配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指正,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在教育者影响工人行为的同时,教育者自身的行为也会在工人的影响下发生细微的改变。
3.1.1.1 成人夜校
世俗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夜校的形式,内容也以教授世俗的实用知识为主,开设的科目包括写作、阅读、文法、地理、历史、数学等,此外还有宗教知识和拉丁文等。英国的成人夜校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中叶有较大发展,当时夜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用知识为主,如写作、阅读、数学、地理等。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产业革命要求有更多熟练的工人,民间遂兴办了各种形式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各地有各种成人夜校8000余所,仅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夜校的学生就达百万之众。办学目的在于学习本国历史、文学等文化知识,并培养青年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其能够承担公民的责任。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智力、才能、局限性以及理解知识的水平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因材施教。成人夜校要照顾不同学习者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年龄、性别、社会出身、受过的学校教育状况、语言环境、职业经历、个人能力等,并根据学习者本身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各种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原则只有一条,即向所有人开放。
3.1.1.2 开放大学
机会均等的理论认为个人应该按自致特征而不是先赋特征获选担任某些职务或获得奖励。先赋特征是个人凭借出生和背景而获得的特征,如社会阶级背景、种族、宗族和性别;而才干、能力和动机则属于自致特征。如果政治职务、收入或权力只能依据家庭背景来决定,那么人们就处于一个按先赋特征予以奖励的境况之中;如果与手头工作无关的因素被忽略不计,个人获得的奖励仅仅是因为业绩或因为具有预示上乘业绩的特质,人们就处于一个按自致特征予以奖励的境况之中。在开放大学中,机会均等的理念得到了执行。1969年,英国政府教育科学部与英国广播公司创办开放大学,大学经费中的89%来自政府拨款,每年招生人数根据拨款的多少来定;政府主要关注职前培训,如面向移民的英语课程,对当地土著民族的特殊培训项目等。英国的开放大学有这样几个特点:完全开放式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原因一般为想获得学位或专业资格认证;大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的强化原理指出,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它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即奖励)伴随其后,则这一新的学习行为将得到增强。强化的社会文化观有可能把这种正面积极刺激与社会期望及学生实现这些期望的愿望联系起来。
阿诺德·汤因比指出成人教育,例如英国工人教育协会所从事的成人教育,对于流行的小报类出版物是一个有用的反击力量。知识的形式决定了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或某种信息。人类的知识还包括形式逻辑、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的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等。工人中也有杰出的人才,因此不应总是局限于实用技能教育。学习科学、哲学甚至是艺术等知识,都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根植于人类文化深处的批判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延续。恩格斯指出,在无产阶级的、特别是社会主义者的学校或阅览室里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讲演会时,听众往往很多。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都是工人,在中国的农民工阶层中出现的“打工者诗人”“打工者歌手”等群体都能反映这个群体的潜力所在。
教育强调观点相似性的稳定扩展而不是竭力维持文化的差别和变化;教育使工人得以接触到中上层阶层所拥有的知识形式和表达形式(如同大学推广教育的课程主要是理论或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这都给工人们提供了向上的空间和可能。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威廉斯以及接踵而至的更年轻一代学者都是工人阶级背景的奖学金男孩。他们通过当时的教育体制冲出了一条学路,一直到成为大学的教师和研究者。
3.1.2 公共图书馆
几乎所有的大众传播形式,诸如广播、电视和剧场都为时间所限,受众只能在特定时间收听或者观看节目,而节目时长则由制作方确定。相比之下,阅读则有相当的自由度,读者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跳跃式阅读或选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阅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处进行,但首要的问题是阅读资源的提供,公共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18世纪,英国的塞缪尔·布朗(1779—1939)以哈丁顿的慈善家著称,他提出了派往附近教区服务的“巡回图书馆”计划;到1836年,流通的巡回图书馆有47个之多。这些图书馆仅仅贮藏约50卷图书,每个人离适当的图书馆藏书的距离都不会超过几英里(1英里≈1.609千米),藏书一般是关于实践的、道德的和哲学的著作。读者被鼓励有规律地抱着提高知识的愿望来进行少而有益的阅读,而不提倡匆忙草率的阅读。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于捐款和捐赠。到了19世纪后半叶,公共图书馆和会员图书馆开始满足公众对图书的需求,北美和欧洲业已建立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目的是要保证工人享有获得基本信息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这些参与的机会不能因他们的经济状况而被剥夺。任何能够阅读、能够寻找到感兴趣的书的人,都能从图书中得到帮助进而参与社会和经济事务。随着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人数以及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人教育学生的人数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益发增强。书籍是智者深思熟虑的成果,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大众传媒兴起后被期刊和报纸的增长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