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孔子儒家与《易经》教育智慧的相互关系
一、中国教育的三大源头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与重视教育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一,我国的教育思想起源甚早,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及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有二:一是对中国经典文献的完善和整理,二是开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第二,《易经》的教育思想是《易经》文化成就中最卓越的内容之一,堪称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三千年前的《易经》,正值中国六千年文明史的中点,在中国教育思想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三,儒家高度重视经学和经籍教育,一方面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易经》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
孔子把《易经》列为“五经”之一,极大地扩大了《易经》的影响。
《易经》教育思想是《易经》文化成就中最卓越的内容之一,我国的教育思想起源甚早,《易经》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三千年前的《易经》,正值中国六千年文明史的中点,起到了对中国教育思想承先启后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四圣是《易经》的四大作者,其中,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64卦,周文作爻辞,孔子整理《易经》。而伏羲是中国仁政的先驱,周文王是仁礼的开创,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是仁爱的典范。他们奠定了《易经》思想的源头。
思想和教育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易经》作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也奠定了其作为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易学源于《易经》,为中国儒学之根,《易经》被列为诸经之首,充分地渗入儒学之中,可见,儒学对中国的教育思想所起的影响和《易经》是分不开的。
总之,《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以《易经》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及教育家一一孔子,对《易经》倍为推崇,经过严肃的整理后,将之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后的儒家又将《易经》列为“四书五经”之首、“十三经”之首,《四库全书》更将之作为中国诸经之首。易学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孔子的推崇有极大的关系。
《易经》虽然没有直接讲教育方法,但《易经》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预测学等,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独孔子、孟子,历代各家几乎都和《易经》有密切关系。
墨子重实践的教育思想,荀子强调社会教育、礼治教育的做法,韩非子“以法治教”的理念,都和《易经》有关。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更是巩固了《易经》、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宰地位。宋代著名的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其教育思想也是在《易经》、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程以《易经》、儒家思想为立论进行教育,主张“以学至圣人”以及教民观点,“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程颢)。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是易学理论家,其教育思想为孔孟教育思想的发展;南宋著名思想家陆九渊的教育思想仍然继承孔孟儒学的衣钵;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以《周易外传》《周易内传》构建了他的易学思想体系,也奠定了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总之,《易经》和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以《易经》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精通《诗》《书》《礼》,尤其重视《易经》,对《易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补充,并作了《易传》。“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整理《易经》的艰苦过程。
孔子对《易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感叹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他还将《易经》列为主要教程之一。《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孔子是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及教育学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加以认真发掘,当然,其保守和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应当批判地继承。至于历代统治者利用儒学又当别论。总之,儒学思想应和被统治者利用的儒学思想区分开来,发扬其本来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儒学教育思想。
四、儒学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一)儒家重社会教育及其影响
儒家的教育方针遵循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儒学教育也一度被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
儒家教育重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学的教育之所以可以长久延续,就是因为它的宗旨是以社会为本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由于儒家的教育是和社会相结合的,因此,既受广大民众欢迎,也被历代统治者所倡举。至于统治者利用儒学巩固其统治,是统治者方面之事,与儒学本身无关。
儒学的社会性之所以强,主要还在于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儒学是产生于中国内部的学术思想,历史上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观念。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特征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杨力启示
儒学社会性还充分体现在它把起源于小生产经济的古代的伦理道德进行了社会性的升华。如把忠、孝、仁、义由血统关系扩大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塑造中国的民族魂奠定了基础。孔子思想铸造了中国的“国魂”和定型了中国人的“民格”,因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固有伦理观念的民族,是任何一个外来观念侵蚀不了也改造不了的。
中华民族的伦理核心——仁、义、忠、信、孝,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及的。这些品格之所以如此根深蒂固,原因归结于孔子儒学儒学是中国思想领域内的“万里长城”,几千年来用仁、义、忠、信、孝为砖块筑起来的长城,把中国人凝聚在这个辽阔的天地之内。儒学成为屹立在世界上的一个强悍的民族精神堡垒,这就是儒学教育在中国产生的深刻社会意义。
(二)儒家重道德教育及其影响
儒家是道德至上的学派,儒家强烈的道德观念,包括礼、仁、忠、孝、义,历史上已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对中华民族的德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首先,儒家重“礼”的教育,礼治和礼教既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宗旨,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礼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在旧社会,礼是统治阶级实行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但几千年来礼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国与国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已是成为社会不可少的规则。儒家的主要教育经籍——《易经》《礼记》都是重礼教的,其中《易经》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
《礼记》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又称为《小戴礼记》,是儒家礼教的主要经籍,记载了儒家有关礼教的制度、政策、原则及仪节等。另外,儒家主要的礼学教材还包括《大学》《中庸》等学习修业的专著。此外,《仪礼》《周礼》也被列为儒学教育内容之一,儒学者必习《礼》及通《礼》。孔子的“克己复礼”便是儒家礼学的最高纲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理学的最高准则。
上述说明儒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历朝各代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出了一定的礼制,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礼治及礼仪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礼已经成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文明的面貌,对中国成为世界著名的礼义之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见儒家教育对中国的德育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儒家教育是以仁义为核心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所谓仁,《说文》曰:“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是儒家对周礼“亲亲”的发展,也即是由血缘的亲亲推及社会的仁爱,孔子的“爱人”(《论语·颜渊》)就是儒家“仁”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认为仁是一种恻隐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孟子·告子上》),《礼记》则认为,仁义也是一种礼性,“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
儒家的仁是和义并列进行教育的。义是利的对立面,孔子是重义轻利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生的价值,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则更为轻利,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其他大儒也都是重于义的。义与利是一个统一体的两面,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有重义轻利这种高尚的情操是难能可贵的。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尤其在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广,这是儒家德育思想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另外,儒家在德育方面重视孝、忠、信的教育,孝、忠、信也是儒家伦理规范的基本内容。其中,孝是《周礼》亲亲的发展,包括孝敬父母、兄弟、师长,孝是人伦之本,包括对父母的赡养、亲敬及对父母事业遗志的继承。孝被誉为中国人的美德,这也是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缘故。孔子极为提倡孝,对于孝的含义,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荀子说:“能以事亲为之孝,能以事兄谓之悌。”(《荀子·王制》)
儒家最痛恨不孝的行为,如:“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儒家把孝推及孝敬师长、长辈,使之成为仁的内容之一,把孝由血缘“亲亲”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关系,这是儒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又一建树,对中国的德育事业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
在忠、信方面,儒家强调忠诚、忠厚。儒家忠的特点在于有较浓的政治气息,儒家的忠不仅是对朋友的忠,更主要是指臣事君的道德准则。如:“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实际上是指要忠于国家,另如《左传》:“忠,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信,指信用、信义,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信在《易经》谓之“孚”,指诚实的品德,《易经》对“信”做了比较多的论述,认为信是为人的重要品德。信成为儒家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易经》是有密切关系的。
以上说明儒家高度重视品德教育,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偏重于道德伦理方面的修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儒家重视经籍教育及其影响
儒家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另一大特点是重视经籍教育。孔子非常重视经籍教育,他的教学自始至终都以经籍教育为主要内容,晚年又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对儒家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教育以“四书五经”为主,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儒家教育重视经籍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但过分陷于经籍学习,而忽视汲取新的、外来的知识,那必然会禁锢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应该注意的。因此研究儒家教育这一宝藏,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易经》既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又是一部由探索自然现象推及社会规律的综合巨著,它的侧重点在于探索社会,故被孔子竭力推崇。《易经》的哲学理论、社会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导致产生了儒易融一、水乳不分的情况,易学的思维模式及哲理深深地渗透于儒学之中,为儒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易经》又被列为诸经之首,其政治思想、辩证法思维以及所蕴含的伦理道德皆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及品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这是继《易经》之后,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书。《论语》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建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铸造中国魂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是儒家必修的课程,其中的教育方法、教育观点,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是主要记载孟子思想言行的书籍,对中国人思想教育的影响,仅次于《论语》。孟子推行孔子的仁政,主张尚贤,效法尧舜,提倡薄赋、性善、重义、贵民等思想,成为儒学的主流,提高了儒学思想的进步性和政治性,也加深了儒家教育的政治性意义,对儒学成为正统学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礼记》主要指《小戴礼记》,与《大学》《中庸》,是我国古代礼治、礼教的集大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历史书籍,为孔子所删定,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收载了从鲁隐公至鲁哀公约两个世纪的历史资料。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及《左传》三传。《春秋》是一部言简意深、微言大义之书。
《春秋》的特点在于思想性很强,因此被儒家所奉崇。“《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说明《春秋》极具政治价值,这也是儒家把《春秋》作为政治教育典籍的原因。
《春秋》是继《易经》之后的又一部隐言史书,它以简约的笔法记录了鲁国的历史,文字虽然简略,却饱含伦理及政治含义。《春秋》的三部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都是史料价值很高的经籍,它们借注经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充实、发挥,尤其《左传》的价值更高。儒家把《春秋》及《左传》列为重点经籍,加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文史素质的教育,对提高文化素质及研究中国历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孝经》是中国第一部孝道专著,是中国古代孝德的集大成。《孝经》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
儒家重视孝德和孝教,儒家孝教的特点还在于把孝由“亲亲”的境界向“尊尊”升华,使孝德超越了血缘关系的圈子向社会孝德扩大,这是儒家孝教的一大成就,也是儒家思想既能深入大众,又屡被统治者所提倡的缘故。
《大学》《中庸》列入“四书”之内,成为儒学必读之书。《礼记》与《周礼》《仪礼》被誉为“三礼”,是儒家礼学的思想基础,儒家对《礼记》的重视,正是儒学重视礼教、礼治的反映。对《礼记》的研究在于发扬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这为中国的礼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礼道文明做出了贡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诗歌形式表达社会生活、政治思想及感情的诗集,共305篇,主要记载和反映了周代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古代巨著。
孔子十分推崇《诗经》,并言:“不学《诗》,无以言。”但孔子及儒家推崇《诗经》的目的,是借诗歌来抒发政治主张,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另一方面诗又是与礼乐相联系的,儒家把《诗经》作为主要典籍之一,不但是将之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手段,更是将之作为抒发政治抱负、陶冶情操的手段。
儒学把诗歌应用于政治,使诗歌的发展超出了文艺文学的范畴,提升了诗歌的价值。历代许多诗人都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许多君臣也都擅长作诗,如屈原、曹操等。诗歌愈来愈多地被用于揭露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被用以抒发政治抱负。
总之,诗歌应用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政治性色彩的不断加浓,都和儒家重《诗》教是分不开的。
《书经》又谓《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史料专著。汇聚了从上古虞尧至春秋秦穆公的历史,主要包括尧、舜及夏、商、周时代,是研究我国上古及古代社会的珍贵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各朝代的功绩和历史教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尤其对当时的一些积极思想,如圣王贤君的德道、仁政方面,对文、武二王及周公的歌颂以及对当时的一些先进政策都做了专论。此外,还有如最早的地理专论《禹贡》、五行专论《洪范》以及礼制专论《顾命》,其他如《尧典》《盘庚》《汤誓》《牧誓》等。
儒家将《尚书》作为必读经典,充实了儒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修养,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儒家高度重视经籍教育和经籍研究,一方面为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修养奠定了基础。
五、儒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化,汉代尊行大儒董仲舒的倡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政治学术派中的支配地位,进而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干地位。
从春秋至清朝,儒学始终维持着独尊的地位,为什么儒学几千年以来一直被重视,主要还在于它所提倡的社会观及伦理道德被广为接受。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外,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重视儒学的,原因之一在于儒学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向心的体系,非常利于巩固政权。如儒学提倡的礼、义、仁、忠、孝、信,无论对于国家、社稷,还是对于家庭、企业,都是一种向心性的制约和联系。
另外,儒学的中庸观(“过犹不及”)是决定政策和为人处事的良好准则,因此儒学的“以和为贵”“以礼待人”“以仁施政”“以忠孝处世”“以义为人”等思想都深得人心,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故无论上层或下层、统治者或被统治者,对儒学的思想体系都不排斥。几千年来这些社会伦理观始终成为儒学教育的主流,这是儒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中流砥柱的主要原因。
儒学不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还作为选拔国家人才的依据,并且还被视为制定国家政策的依据和伦理道德的准则。历代教育之所以皆以儒学教育为主体,就是因为他合乎中国人的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思想要求。尤其到汉代以后,儒学由道德地位进一步提升为政治地位,更扩大了儒学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影响。
儒学教育自汉代至明末清初皆为中国教育思想及教育内容的核心,它对中国古代思想及教育史的影响如此深远和广泛。儒学思想至今仍有许多内容值得进一步弘扬,尤其是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对研究中国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杨力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孔孟儒家将伦理和教育紧密结合的全民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