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庸是孔子治国的智慧

一、孔子以中庸之德为儒家的执德准则

中庸是儒家的中正准则,始创于《易经》,孔子做了重要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庸即中行、中正、中德。《易经》谓“中行”,《易传》作“中正”,《尚书》作“中德”(“作稽中德”见《尚书·酒诰》),孔子则称之“中庸”。其含义皆为中正。

所谓中庸,孔子认为有两个主要含义。

1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是孔子对中庸的主要解释,和《易传》的“中正”及《尚书·大禹谟》的“允执厥中”同理,即执中之意,主要意思为思想方法必须不偏不倚。正如朱熹所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四书章句·中庸注》)

不偏不倚是指中正的思想方法,并非“和稀泥”的调和主义,故中庸和折衷有着质的区别。

杨力启示

从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庸是在坚持一定原则前提下的调和,折衷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

在方法论上,中庸是“执两用中”,无偏无颇的正确方法。

“过犹不及”为儒家树立了正确的处人处事的思想方法,增强了儒家的思辨能力。

中庸思想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体系之一,有着重大历史价值,毛泽东都作了肯定。如他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

2.中庸之德

中庸的另一层含义指道德品质,即中正、正直的道德,孔子称之为“中庸之德”。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中庸之德是最好的道德规范,可惜百姓中已经很少见了。

孔子的中庸之德,实质是仁道。仁道是孔子的最高道德,中庸之德即指在仁道基础上的调和。正如《论语·学而》所言:“礼之用,和为贵。”

总之,中庸之德是对仁道的补充。义和中庸皆属于仁道的范畴,其中义为仁道之刚烈,中庸为仁道之亲和,故义与中庸刚柔相济共同统一于仁道。正如孟子所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中庸》也强调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这句名言,对中国人的为人治世有很大影响。

杨力启示

综上所述,孔子倡举的中庸之德包括思想方法及道德品质两个内涵中庸之德又称中德,其重要价值在于不仅增强了仁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儒家伦理的哲理化,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庸之道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第一,对儒家大一统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中庸之道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以其中正、调和的处世原则对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中国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发展,相传是由孔子的弟子子夏传给公羊高的。现实意义上说,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成为并保持大国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两千五百年之久和中庸的守中思想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庸观点以守为重,客观上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阻碍作用,对封建社会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对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常常发生冲突。孔子“和为贵”的中庸思想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力启示

总之,孔子倡举的中庸之德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庸之道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