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养鸭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安全、健康的肉蛋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养鸭业应及时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农村农民致富增收。
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以提高国产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道路,推进“产、学、研、推”育种协作机制创新,整合和利用产业资源。以肉鸭、蛋鸭的良种繁育基地为龙头,以国内地方优良品种为主体,利用引进优良品种生产优势,建设国家级和地区性的保种场、育种场和繁殖场,形成以核心育种场为龙头的包括良种选育、扩繁推广和育种技术支撑在内的良种繁育体系。合理有序地开发地方鸭品种资源,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我国蛋鸭和肉鸭种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遴选国内优秀的种禽企业成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负责新品种培育与已有品种的选育提高。加强半番鸭配套系的生产研究,选育专门化生产优质半番鸭的繁育群。对核心育种场进行政策资金扶持,保障保种育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2. 加快全产业链生产布局
由于市场波动风险不断加剧,传统的单一环节生产布局已难以抵御风险,而全产业链经营方式可利用上下游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调整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盈利能力。鸭全产业链包括种鸭饲养、雏鸭孵化、商品鸭饲养、饲料生产、兽药研发、屠宰和食品加工等,通过控股或互持股份的方式进行经营或合营,将1只商品鸭利润从2元左右提高至近10元,实现了企业的合作共赢。此外,消费者对水禽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全产业链布局下的一体化经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产品质量,也有助于推进养殖标准化,顺应了当前市场和养殖的新要求。可见,全产业链化和一体化经营是水禽发展的新趋势。
3.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模式
未来水禽养殖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积极探索并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让生产和生态不断地融合,合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共发展。稻鸭共生模式、肉鸭网上平养、蛋鸭笼养、水禽旱养等新型生态、环保养殖方式已经较为普遍。“稻-鸭”共作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利用鸭采食稻田内田螺、害虫,粪便作为肥料促进稻田生长,产品为绿色有机的大米和鸭,获得良好的经济价值。但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品种和季节受到限制,不适于全年性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发酵床养鸭、肉鸭笼养等新技术,并在小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粪污等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多采用沼气池或发酵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将鸭粪进行干湿分离,污水净化后可用于禽舍的清洗,节约水资源;粪渣收集后可通过发酵等工艺,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果蔬等的生产。发酵床多与网上养殖结合,采用“上网下床”的方式,定期对发酵床进行翻耙,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长及降低其代谢废物的排放,减少了疫病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改善肉鸭生长环境。肉鸭笼养是投资较高的一种高效养鸭模式,充分利用鸭舍空间,增加养殖密度,机械化程度增加,节约劳动力成本,进一步降低料肉比,智能化调节肉鸭生长条件,实现生产的标准化控制。在不同养殖模式下,都要统筹兼顾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场址选择、设施设备、粪污处理利用等重点环节,加速传统养殖方式向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转型,实现环境改善和产业增效目标。
4. 产学研多方面有机结合
“产、学、研”实现有机结合,能够将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人才、信息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壮大企业的科技力量,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又能为科研和教学单位提供资金支持,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如采用分子生物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对鸭种质资源和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培育生长快、生产性能高、饲料利用率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系;开展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研究;根据市场不同需求研发新产品。鼓励企业自建实验室或共建实验室,对鸭舍消毒效果、免疫效果和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监测,建立疫病预警系统,保障正常的养鸭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增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水禽经营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经营实力和社会资源,自觉承担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进步的责任,在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5. 进一步完善深加工体系
安全、优质、健康的绿色食品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精深加工的方向是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为了提高鸭产品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必须积极开发系列优质特色产品。大型龙头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肉鸭的加工工艺,采用绿色饲料,应用隔位吊挂,无冰式冷水浸泡、臭氧脱毒杀菌、辐射灭菌包装等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鸭肉品质。根据我国各地区人们对鸭烹饪偏好不同,研制地方口味的特色鸭产品,如熏鸭、风干鸭、卤鸭、烤鸭等,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利用分割产品制作熟食,进行工厂规模化生产,既能改变多以小作坊、黑工厂制作鸭熟食的现状,也能增加产业收益。当前我国养鸭业还以生产羽绒初级产品为主,羽绒深加工产品(如羽绒被、羽绒服和枕头等)较少,进一步延伸羽绒产业链,获取更高的产品价值。鸭肥肝作为鹅肥肝的替代品,营养价值高,广受国外消费者喜爱,但国内市场仍然以高端餐厅为主,如何将肥肝加工成适应中国人口味的产品,让中等收入群体变成主力消费者,有助于鸭肥肝产业的快速发展。
6. 完善产业市场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包括生产信息化和市场信息化。生产信息化主要是物联网信息系统和产品追溯系统。前者在规模化种鸭场开始使用,以科技化的装备实现鸡舍环境的精准采集和管理,实现农业的科学化监测以及控制。对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氨气浓度等环境感知系统采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控制风机、湿帘等设备运行,以保持鸡舍内温度、通风最适宜,有害气体浓度最低。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利于种鸭生长和生产。构建鸭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鸭从养殖到产品销售整个生产流程的数据信息全采集,包括养殖环节、宰杀环节、物流运输环节、精加工环节等。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整合、处理、存储,建立“广东水禽产品品质安全溯源平台”,通过多种终端设备数据采集接口,将各环节信息数据汇集到该管理平台,加强对鸭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监测和预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水禽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行业统计数据匮乏,水禽企业难于获取市场预警信息,缺少科学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持,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行业又缺乏市场准入机制,进出市场随意性非常大,导致市场行情大起大落,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产业的市场信息化建设。搜集整理全国鸭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和资料,通过网站和自媒体进行信息共享,指导企业生产;鼓励并引导龙头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针对食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消费者终端的电子平台,实时发布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减少流通环节费用,为水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