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解科学养鸭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养鸭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养鸭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据国家水禽产业体系统计,2017年我国肉鸭出栏量为31亿只,鸭肉产量709.5万吨,其中肉鸭鸭肉产量685.1万吨,蛋鸭鸭肉产量24.4万吨;鸭肉占禽肉比例30.51%,鸭肉、鸭蛋、鸭绒等产品年总产值高达1000亿元。据FAO不完全统计,我国年肉鸭出栏量维持在30亿只左右,蛋鸭存栏量为3亿多只,鸭养殖量占全球的74.2%,高居世界首位。养鸭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的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我国养鸭业的发展优势

1. 鸭品种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鸭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生态条件各异的环境形成许多特色的地方优良的鸭品种,其中有36个地方品种鸭被《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收录,这些遗传资源是珍贵的生物种质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我国乃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于2006年在江苏泰州建成并运行,对我国水禽品种保种、育种和开发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长期培育以及近年来的不断引进,目前我国拥有几十种优良鸭品种,其中肉用型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枫叶鸭、狄高鸭、番鸭、天府肉鸭等,蛋用型主要有绍兴鸭、金定鸭、连城白鸭等,肉蛋兼用型主要有高邮鸭、建昌鸭、巢湖鸭、桂西鸭等。近年来,多个研究院所和企业等相继培育出一些专门化的品种和配套系。一些地方品种保种单位和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开展了品种选育和品系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饲料转化效率、生长发育速度、体形外貌、繁殖性能、瘦肉率等方面的标准化选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选育出Z型北京鸭配套系,专门化生产高饲料转化效率与瘦肉率、低皮脂率、肉质好、抗病力强的商品鸭,适应了消费市场需求,打破了肉鸭品种国外垄断的局面。苏邮1号、国绍1号等蛋鸭配套系的选育和改良,填补了我国蛋鸭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的空白,并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两个品种蛋鸭的饲养量占全国蛋鸭饲养量的一半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模型指导和完善当前鸭的良种选育工作也逐渐开展,获得了与抗病性、肌肉形成、脂肪沉积等方面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基因。

2. 饲养方式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显著,消费习惯不一,造成了南方鸭、北方鸭的多种养殖模式共存的局面,长江流域地区则兼有南方水养和北方旱养的模式。东南沿海地区以养殖麻鸭、番鸭和半番鸭为主,麻鸭常采用鸭-鱼混养、稻-鸭共作、水面养鸭的养殖模式,番鸭和半番鸭多采用地面平养、高床架养和笼养的养殖模式。北方地区以养殖白羽肉鸭为主,种鸭对生产环境和饲养管理要求较高,多采用厚垫料或发酵床饲养模式;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和养殖理念不同,商品肉鸭在欠发达地区多采用粗放型饲养模式,如塑料大棚、上网下床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多建设标准化鸭舍,利用发酵床、多层笼养等环境友好型饲养模式。随着养鸭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淘汰落后的饲养模式,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养鸭模式。

3. 养殖规模区域格局化

我国鸭的饲养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省市。这些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鸭业发展。据统计,山东、四川、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河南、江西、河北等省份的鸭饲养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仅山东省快大型肉鸭的年出栏量达13亿只以上,福建省是番鸭和半番鸭的主产区,浙江、福建和湖北是我国蛋鸭生产、加工的主产区。

4.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养鸭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生产成本、市场风险和养殖效益等因素,落后的中小型企业逐渐被淘汰,形成了几十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六和集团、益客集团、华英集团、安徽强英鸭业、广西桂柳牧业、北京金星鸭业、南京桂花鸭和广东温氏等。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集约化、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各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 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

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趋势,要研究成本控制、管理优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多个环节。企业多以“公司+农户”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此外还有“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企业与农民之间以协议的形式进行养殖承包,提供先进的饲养管理、饲料、鸭苗等,改变过去管理粗放、药物滥用的现象,形成科学、有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了实现生态型、高效性、低碳型、循环型的现代化养鸭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肉鸭—沼气—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稻鸭共养”“肉鸭—肥料—果树”等种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资源循环和节约利用;提高农牧产品的价值,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低碳减排,解决了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收方式的转变。

6. 疫病防控技术保障

鸭病防治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针对当前鸭病的流行情况,国内学者开展了坦布苏病毒、呼肠孤病毒、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新城疫、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等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防制措施不断完善。随着养鸭规模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7.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国内有30多所农业大学、100多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为养鸭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从事鸭业生产的企业不断从有关学校、科研单位引进专业人才,定期邀请专家组织技术人员培训班,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及多个省份农业主管部门组织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紧密结合,逐步构建了上下贯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真正实现农科教大联合、产学研大协作,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人才基础。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打造出一支集保种育种、饲料与营养、疫病防制、环境控制、食品加工、羽绒制品、产业经济、生产经营等鸭产业化经营各方面科技人才队伍,为养鸭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8. 加工产业链延伸和完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鸭产品消费国,除少量鸭以活禽上市以外,大部分经屠宰加工后进入消费市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龙头企业纷纷对鸭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及调料品、熟制产品的开发,并成功推出了系列产品。湖北周黑鸭集团研制的鸭产品休闲卤制品,上市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系列产品畅销湖北,辐射全国;湖北神丹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将“健康蛋”概念引入中国,开发了碘蛋、锌蛋等系列,打造了蛋品专家形象。华英集团开发了常规的冻品、调理和休闲系列产品,也进行了出口标准的鸭胸制品和羽绒产品的开发生产,获得了“世界鸭王”的美誉。吉林正方农牧进行了鸭肥肝填饲技术和深加工工艺研究,优质的鸭肥肝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对鸭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了产品的转型升级。

9. 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国水禽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生产经营、生态监测预警、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信息化建设中均有所突破。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国家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等网站的建设,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优质鸭地方品种、引入品种、培育品种、种禽场等信息。一些龙头企业及大型养殖场对于生产经营信息十分重视,配备有专门的数据采集员、数据分析师,直接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此外,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专家人才信息库和信息服务体系逐渐构建,有助于对养鸭业数据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分析,对整个行业发展做出比较科学准确的预测。为推进我国畜牧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加快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参考。

二、我国养鸭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1. 良种繁育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生产

我国的肉鸭品种系列包括北京鸭、番鸭和多个肉蛋兼用型品种。以北京鸭为亲本的培育品种包括Z型北京鸭、樱桃谷鸭、枫叶鸭等,虽然其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生产性能指标优良,沉积脂肪能力强、胸腿肉率低、皮脂率高,过肥,适宜制作烤鸭或分割鸭,但是不适宜制作酱鸭、板鸭等。体重在2~2.5千克的优质中型肉鸭在我国肉鸭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养鸭业的快速发展,饲养密度过大,疾病发生和流行日益严重,因此,培育肉质优良、抗病力强的肉鸭品系十分重要。我国的蛋鸭品种资源丰富,繁殖性能高。如绍兴鸭500日龄的产蛋量能够达到330枚,金定鸭能达到280枚。但是,这些品种鸭性成熟晚、饲料转化效率低、抗病力弱。我国蛋鸭市场更需要育成期短、性成熟早、产蛋量高、饲料消耗少、抗病力强的蛋鸭新品系。我国其他蛋鸭品种的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缺乏系统研究,个体生产性能差异大,遗传稳定性较差,遗传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青壳蛋鸭品种选育、早熟高产抗逆蛋鸭新品系(种)选育及其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工作将促进我国蛋鸭业快速发展。此外,由于鹅的育肥技术较鸭的育肥技术复杂而繁殖力又比鸭低得多,当前世界上肥肝生产以鸭肥肝为主导,因此,稳定生产高质量鸭肥肝的半番鸭繁育体系十分重要。父母代番鸭品种饲养数代后生产性能下降,需再次引进,因此,选育高产优质专门化番鸭品系是鸭肥肝生产的关键。

2.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虽然我国养鸭业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我国养鸭仍然以粗放型饲养方式为主,主要采用成本低的开放式大棚生产模式,饲养条件落后,饲养环境恶劣,肉鸭大棚分散饲养量占全国总饲养量的60%左右。蛋鸭以传统的水面放牧和半放牧为主,疾病交叉感染严重,药物使用频繁,产品卫生得不到保障。不注重日常管理,如进出鸭舍没有任何消毒措施;养殖人员互串鸭舍现象普遍;粪便清理不及时,空舍期鸭舍和饲用器具等不消毒,直接进行雏鸭育雏;育雏时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控制不佳等,造成育雏期鸭苗生长缓慢,死淘率增加,影响了鸭的生产性能。有些养殖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增加饲养密度等方式提高放养量,结果导致生长速度缓慢,体质瘦弱,死淘率增加,得不偿失。

3. 饲料营养与产品安全体系不健全

我国加强了对肉鸭、蛋鸭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但尚欠深入;我国已制定了北京鸭饲养标准,但尚未制定蛋鸭的饲养标准;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资源浪费严重。国内企业配制水禽日粮仅参考美国NRC1994年制定的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或依据经验配制。但是美国NRC推荐的鸭饲养标准数据来源于鸡饲养标准,误差较大,不适用于鸭实际生产。因此,亟须深入研究蛋鸭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比。饲养动物是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饲料安全性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标准、饲养技术规范和兽医防疫准则等,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有关标准和法规,并严格执行,确保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

4. 疫病防控意识和技术落后

疫病对我国养鸭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养鸭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疫病威胁家禽健康、影响生产性能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威胁人类健康。与鸡相比,鸭的抗病能力较强,鸭的饲养方式较为粗放,不利于鸭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我国养鸭从业者的疫病防控意识薄弱,养殖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重治轻防”问题比较突出,陷入疫病防控的误区。动物患病或病死后,不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随意丢弃和掩埋的陋习仍然存在,一方面造成疫病的扩散,为疫病的流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也污染土壤、河流等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目前我国水禽用疫苗与猪、鸡用疫苗相比,种类不全,覆盖面窄,不能满足当前水禽规模化生产需求。养鸭产业中不断有新病出现和老病新发现象,如鸭呼肠孤病毒引起北京鸭脾坏死,坦布苏病毒造成蛋(种)鸭产蛋严重下降,鹅细小病毒引发多品种商品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情况加剧,加大了养鸭业的疫病防控难度。我国养鸭业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此外,因疫病造成的生产性能下降、兽医卫生开支加大、产品质量下降及其他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家禽疾病防控体系,树立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了阻断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的侵入,应在科学免疫的基础上,提高鸭的生活环境质量、卫生水平、饲料品质和饮水安全;加强对设施、工具的清洁和消毒;及时无害化处理粪便、垫料和废弃物。

5. 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当前我国养鸭业仍以粗放型饲养为主,由于粪污处理不当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着养鸭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养鸭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粪尿污染是鸭场污染最严重的环节,鸭场废弃物以鸭粪数量最多,其主要污染成分包括粪渣、胺类、尿酸、尿素、亚硝酸盐等,还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代谢的有害物质,对鸭场周边的土壤、水域,甚至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生产和生活污水也对鸭场及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如清洗禽舍、饲喂工具等污水,职工盥洗、饮食等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往往与粪尿混合排放,对养鸭场和周围环境污染加剧。鸭舍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较差,主要由于粪尿中的硫化物、氨气等有害气体和锅炉燃煤、雏鸭绒毛和鸭群运动产生的灰尘等细微颗粒等的污染。此外,患病或病死鸭的处理不当会变成重要的传染源,威胁鸭场的正常生产;畜禽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及滋生的大量蚊蝇,使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增多,导致人畜共患病发生概率增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大部分随着代谢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鱼塘等,导致蔬菜、水果、粮食、饲料等食物链污染,也可能诱发超级细菌的产生,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6. 专业人才队伍仍需壮大

我国不断加强育种、孵化、养殖和深加工等鸭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养鸭业的现代产业化发展。从业者文化水平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从业者占一半以上,受过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人才不足20%。多数从业者是依靠养殖经验、科技书籍、示范请教等学习方式,掌握的知识有限,对养鸭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很难解决。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的养殖人员占50%左右,平均年龄偏大,人才队伍断层现象明显。在育种和疾病防控方面,仍然是以各单位的博士和硕士人员队伍为主,一线普遍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建立多种人才聘用方案,将科研与生产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尽其用,提高养鸭业的科技含量,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 生产和市场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融入农业产业各个领域中,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水禽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行业统计数据匮乏,水禽企业难于获取市场预警信息,缺少科学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持,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行业又缺乏市场准入机制,进出市场随意性非常大,导致市场行情大起大落,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信息化、电子信息网络的应用实现了水禽产品网上交易、直接配送,使生产加工厂家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减少了产品营销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产品卖得更远、更好,代表了营销、消费和贸易服务发展的新潮流。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开展“互联网 +”水禽养殖加工销售,推广网络平台已成为水禽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企业自身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自建生产基地,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产品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以便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运输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因此,建设养鸭行业信息体系,注重业内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增强宏观调控和规划的准确性,是当前养鸭业需要解决的要务。

8. 融资困难和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转型期,淘汰落后产能,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进行生态养殖模式探索等,所有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整体下滑,畜牧养殖业起伏较大,金融机构对畜禽养殖企业的贷款更加谨慎,贷款门槛高、额度小、周期短、融资难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畜牧产业受市场波动、疾病等因素影响,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效益比较低,市场主体投资热情不高;因抵押物门槛高,贷款融资十分困难;而民间借贷成本之高,也打击了水禽企业进一步扩张的积极性。大型龙头企业积极上市,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融资瓶颈,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企业实现了裂变式发展。疾病和市场波动是导致养鸭业风险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提高疾病防控意识,开发和拓展产品市场,是降低养殖风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