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本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转型”的思考
崔海亭 刘庆刚 蒋静智 郭彦书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8)
【摘要】 为了推动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我校本科三批“四四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针对我校本科三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转型”的需求,本文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突出能力培养、强化校内实训,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与企业联合执导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转型”方案,通过积极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教育模式,努力适应河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力求使我校该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对工程技术和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四制;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产业加速转型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缺口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问题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2011年,我国本科毕业生279.6万人,分布在1129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学校办学目标大都定位为学术型院校,评价方式也与追赶世界一流学术型大学为标准,因而学科专业设置时更多的是从学校自身经济效益和市场行情考虑,而忽视社会需求,致使许多专业低水平重复开设现象严重,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从而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这就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等外部关系的失调,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变革,而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因此,大力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意义重大,这既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要求。
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称我校)作为省属骨干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直以来,我校始终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为己任,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实践教育改革,构建了以“实践、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为脉络的育人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在实践教育的基础上,我校又开展了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及其优势潜能的发掘,培养个性素质良好,和谐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我校较早成立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通过加大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教材及教学团队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已成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40多年来,已培养本科生3000多名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工作在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的第一线,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基层领导,一部分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人才和领导者。该专业的毕业生工作态度认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如果能够按照当前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将使我校该专业与企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并能在与企业的互动和协同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 我校本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转型办学思路
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不断地进行专业和就业岗位的调查,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08年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了“基础扎实,口径适应,突出应用,发展个性,引导创新,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对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制定具有本三专业自身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以过程、装备、控制一体化为总体框架优化知识结构,构建符合该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规划并开始建设贯穿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立足化工行业,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使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人才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尽快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
2 转型的“四四制”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四四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划分为四个培养教育阶段:通识培养阶段,专业集群培养阶段,专业分类培养阶段,创新创业培养阶段。在后两个培养教育阶段又按照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分为四个类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高层次适应性专门人才和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分别对接进入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业创业中心培养、河北科技大
学怀卡托工程学院培养。四个类型的学生人数比例预计40%、30%、20%和10%。
2.2 课程体系构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熟悉过程装备及其控制的设计原理、操作、维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在面对过程工业的技术升级或技术改造,以及在过程装备的制造、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这一类人才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工业生产第一线,是过程工业的主要技术力量,应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积1年在企业工厂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为此实施“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将总学分压缩到160学分,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所设课程的原则和要求如下。
通识培养阶段:新生入学不分专业,按通识教育模式进行培养,加强基础。主要设置通识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学生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改善提高。缩减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一些理论性较强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太密切的内容,减少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时,将多余的课时增加到学生的实践训练中。
专业集群培养阶段:将服务于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来设置专业集群,建设好社会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集群,按集群进行培养。所设置的平台课程为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本集群各专业学生通修,结合我校学生层次、专业特点、就业方向与化工原理教学内容,搭建化工原理教学平台。
专业分类培养阶段:进入专业学习后,实施分类培养,按技术和能力的不同侧重进行培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别,构建不同的课程群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环境。鼓励以技术活动项目的程序为线索安排教与学的进程,并设计一系列“技术活动项目”为单元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根据技术技能类、技术研发类、就业创业类、国际拓展类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为后续培养奠定基础。增加特色课程如化工管道工程、安装工程概预算、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等,为毕业生尽快适应化工建设单位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四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图
创新创业培养阶段:学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可以选择本专业学习,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可以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选择就业创业学习,成为社会急需的高层次适应性专门人才;也可以选择国际化的学习,成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分别对接进入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业创业中心培养、河北科技大学怀卡托工程学院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我专业和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河北博宇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东方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企业签订了本科生实习实训中心及创新创业基地,由企业选定一部分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这部分学生采用企业指定的教材,根据国内外企业要求实施3+1培养模式,其中最后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3 结束语
在上述“四四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中,针对产业、行业和就业特点,如何调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突出实践环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行“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创造机会,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基准,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途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制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转型过程中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海亭,郭彦书.强化工程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3-15.
[2] 彭培英,崔海亭,韦玉堂.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4-16.
[3] 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5-49.
[4] 杨红,喻九阳,徐建民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37-40.
[5] 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28-32.
[6] 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43-145.
[7] 韦化,曾冬梅,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