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凭信 权力象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化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宗法关系的瓦解,阶级关系也因之发生改变。在政治制度方面,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国君把一切政治、军事、经济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此时在国君授予臣下政治或军事权力时,就必须要有一种信物作为凭证,并表示臣下对国君的政治从属关系。而这种凭证的信物,在军事上就是用来调遣军队的兵符(即虎符),在政治上就是玺印。
战国时,苏秦佩赵国相印,联合燕、齐、韩、赵、魏六国合纵攻秦,权重当时,名垂青史。《战国策》:“苏秦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授相印。”其实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多起。《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燕昭王求士,乐毅自魏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其时韩、赵、魏等国害怕齐湣王的骄暴,纷纷与燕国合纵伐齐,“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使得乐毅有权统一执掌指挥赵、楚、韩、魏和燕国联军,从而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
秦国统一前夕,楚国在其他诸侯国的眼中是上邦,春申君黄歇为楚相。当时春申君合纵,楚考烈王为纵约长,统帅联军。然西伐秦国至函谷关时,却被秦兵打败。1993年苏州郊区小真山农民在开山取石时挖掘了一座战国古墓,出土了一枚印文为“上邦相玺”官印,由此证明《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关“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的记载不误。王廷洽《中国古代印章史》认为:“‘上邦相玺’乃楚考烈王为纵约长时所铸,否则不得‘上邦’之称。”
另外,《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也记载:“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后门闭,因踰郭而入。车遂刖其足。赵成侯以为不慈,夺之玺而免之令。”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国朝廷官员乃至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均以官印为其身份和权力象征,并以玺印行使政事,夺印即免职。对此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吕氏春秋·执一篇》载吴起谓商文:“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战国策·秦策》亦曰:“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韩非子》中载曰,西门豹初为邺县令,秋毫无犯,并以此严格要求其属下同僚。这些人对此耿耿于怀,厌恶至极。因此国君拟免其官职,收其玺印。此时,西门豹请求续为邺县令,再试用一年。如果业绩欠佳,宁受刑罚。国君又将玺印授予了他。续任期间,西门豹一改往行,鱼肉百姓,讨好左右。第二年,魏文侯又迎而拜之。西门豹此时却对其说:“往年,我一心一意为国君治邺,国君却免我职夺我玺。而今我为属下同僚治邺,国君却任用我。我不干了。”遂上缴玺印,辞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