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脂肪肝的病因
脂肪肝不是独立疾病,由多种原因导致,引起肝内脂肪蓄积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包括营养失调、大量饮酒、糖尿病、肝炎、代谢和内分泌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库欣综合征)、高脂血症、饥饿、高脂肪低蛋白饮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静脉高能营养治疗、小肠改道手术,以及服用四环素、四氯化碳、黄磷和胺碘酮等药物,或工业毒物、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瑞氏综合征,以及一些慢性感染与炎症等(如炎性肠病、结核病)。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人群中,脂肪肝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不一。比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居民中以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尤为多见。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脂类食物摄入和饮酒增多,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成为发达地区脂肪肝的主要病因,而我国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脂肪肝则主要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有时某一患者可同时存在几种病因,例如饮酒、肝炎病毒感染、体重过重及药物等因素并存。究其原因,酒精性脂肪肝病因单纯,就是长期过量饮酒或伴有营养不良(不均衡),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要复杂得多。临床上还有其他类型的脂肪肝,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主要发生于儿童的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以及药物或中毒因素引起的脂肪肝。虽然这些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往往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加强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下面进行详述。
1.长期酗酒
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造成脂肪肝。在我国,北京地区嗜酒者在一般人群中的比例高达14.3%。所谓嗜酒,即女性饮酒量>40g/d或男性>80g/d(亦有认为国人标准应该减半),饮酒史持续5年以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嗜酒一直是欧美国家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约57.7%的嗜酒者并发脂肪肝,其原因除考虑酒精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外,慢性酒精中毒伴随的营养不良等亦可能参与发病。
此外,健康人短期内大量饮酒(每日100~200g,持续10~12日)也可诱发脂肪肝。
2.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
(1)消瘦型:
又称营养不良性消瘦,主要因能量严重不足所致,以体重下降为特征。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常是致死原因,尸检可见全身组织器官萎缩,但无水肿及脂肪肝。
(2)水肿型:
又称恶性营养不良,多为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以全身水肿和生长发育迟缓为特征。主要见于非洲和南亚以淀粉类食物如白薯为主食的儿童,可出现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和纤维化,但不会进展为肝硬化。
(3)混合型:
即蛋白质和热量均缺乏的营养不良,也可发生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营养不良性消瘦和恶性营养不良的比例约为9∶2,不过单纯性蛋白质或能量缺乏的营养不良极为少见,多表现为两者同时缺乏,即呈现混合型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病理上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脂肪肝。因此,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主要与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有关。此外,摄入氨基酸不平衡的食物,如缺乏合成载脂蛋白所必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也可诱发实验动物的肝细胞脂肪变性。
3.肥胖
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剩的营养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肝脏B超显示,约50%的肥胖症患者并发脂肪肝,而施行减肥手术的肥胖症患者肝组织学无明显改变者仅占10%,30%呈现不同程度的单纯性脂肪肝,30%为脂肪性肝炎,25%并发肝纤维化,1.5%~8%已发生或即将发生肝硬化。部分患者尽管体重未达肥胖标准,但其腹部内脏脂肪明显增加,表现为腰围或腰围与臀围之比增大,或腹壁皮下脂肪厚度>3cm,也可出现脂肪肝。
此外,肥胖者短期内体重波动过大(包括体重骤减>5kg/月)以及消瘦者短期内体重增长过快也易诱发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主要与恢复期患者不适当增加营养和过分限制活动导致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有关。
肥胖者行空回肠旁路手术引起的脂肪肝部分是因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使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位于小叶中心区,某些患者可发生脂肪坏死和肝内炎症,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恢复肠道连续性则脂肪肝可以逆转。
4.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葡萄糖利用不良和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糖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在成人中已高达10%。其中1型糖尿病占5%~10%,而90%以上患者为2型糖尿病。肥胖和运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尽管6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但仅不到15%的肥胖者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其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较不伴糖尿病者高2~3倍。临床上,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且大多数为中度或中度以上脂肪肝,接受胰岛素治疗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增加,若出现脂肪坏死,则继之可形成肝硬化,亦有发生局灶性脂肪肝的报道。而1型糖尿病近4.5%的患者合并脂肪肝。
5.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导致肝脏损害。环境内的毒物包括:矿产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亲肝毒物。苯、二氯乙烷、二氯乙烯、钡盐等可引起单纯性脂肪肝。无机砷、溴苯、四氯化碳、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磷、铬等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病变过程各异,病变程度可轻可重,严重者甚至出现肝、肾衰竭。预后主要取决于毒物的种类及剂量。
6.生物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肝病较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各种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但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浸润,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肝组织学病变。肺结核、败血症等一些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缺氧及细胞毒素损害等因素均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因体重增长过快诱发“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
7.其他
其他因素如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妊娠等,也可诱发脂肪肝。遗传因素如肝豆状核变性、β-脂蛋白缺乏症、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病、果糖不耐受、高酪氨酸血症、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可引起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而先天性尿素循环缺陷、遗传性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缺陷等则可引起肝细胞小泡性脂肪变。
此外,肥胖、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易发生脂肪肝疾患。
总之,能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脂肪肝的发病可以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或先后作用引起。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也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要具体分析。早在1844年,Rokitansky和Budd等人发现肥胖相关性脂肪肝,其后酒精被认为是脂肪肝的主要病因,但在营养不良性疾病,特别是结核病患者中也常伴有脂肪肝,直到19世纪末,才发现糖尿病通常伴有脂肪肝。尽管检测手段不断进步,但迄今仍有20%的脂肪肝不能明确病因,酒精中毒、肥胖和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遗传因素引起的代谢性脂肪肝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