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萹蓄 Bianxu

萹蓄,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疸痔,殺三蟲。生山谷。

【处方用名】

萹蓄——蓼科Polygonaceae.

【经文】

萹蓄,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疸痔,杀三虫。生山谷。

本经要义

萹蓄:

又名“萹茿”“萹竹”。《说文·艸部》:“萹,茿也。”《尔雅·释艸》:“竹,萹畜。”郭璞注:“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茿”,音zhu。《玉篇·艸部》:“茿,萹茿,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亦作‘竹’”。

萹蓄品种古本草溯源

魏·吴普《吴普本草》:“萹畜,一名蓄辨,一名变蔓”。

祝按:“蓄辨”曹元宇认为应是“辨蓄”之误。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萹蓄,无毒。主治女子阴蚀。生东莱。五月采,阴干。”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萹畜……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蓄竹。者汁与小儿饮,治蛔虫有验。”

宋·苏颂《图经本草》:“萹畜,亦名蓄竹,生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阴干。”

祝按:《图经本草》所附药图:“冀州萹蓄”,即今蓼科植物萹蓄。

萹蓄,为中医常用清热、利水通淋药。历代本草均为详细植物形态描述记载。《本经》列为下品。《本草纲目》列为湿草类。释名扁竹、扁辨、扁蔓、粉草节、道生草等,其叶似落帚叶而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文献所载萹蓄,为现今蓼科植物萹蓄无疑,为《本经》药物品种之延续。

味辛平:

《本经》言:萹蓄,性平,味辛。全国统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将其归入利尿通淋类药,载:萹蓄,性微寒,味苦。归膀胱经。《中国药典》2015年版载:萹蓄,别名:大萹蓄、乌蓼、扁竹、竹节草等。性微寒,味苦。归膀胱经。

浸淫:

病名,又名浸淫疮。《金匮要略》卷中·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浸淫疮,从口流向四支者,可治;从四支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浸淫,渐进之意。《广韻·侵韻》:“浸,浸淫也。”《集韻·侵韻》:“浸,浸淫,渐渍。”

“淫”:浸淫,浸渍之意。《说文·水部》:“淫,浸淫随理也。”《释名·释言语》:“淫,浸也,浸淫旁入之言也。”《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高诱注:“平地出水为淫水。”又淫,渐进貌;蔓延。《管子·内业》:“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尹知章注:“淫,进貌也。”

浸淫疮由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致。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片,甚则身热。即现代急性湿疹,亦包括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解毒。外用青黛散或黄连粉、三石散(制炉甘石三两、熟石膏三两、赤石脂三两。共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等外敷。

疥搔:

“疥”即疥疮,病名。《说文·疒部》:“疥,搔也。”段玉裁注:疥急于搔,因谓之搔。《广韻·怪韻》:“疥,疮疥。”“搔”用指甲或别的东西轻轻地刮,抓挠。《说文·手部》:“搔,刮也。”段玉裁注:“刮者,掊杷也。”《广韻·豪韻》:“搔,。”巴金《发的故事》:“他又一次搔他的头发,忽然用力拔下了十几根来。”

“疥搔”指疥疮搔痒。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隋·巢元方已分辨出疥虫为其病原体。《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疥候:“疥者,有数种。有大疥,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多生于手足,乃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脓汁,焮赤痒痛是也。马疥者,皮内隐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则重。大疥者,痦癌如小瘭浆,摘破有出除,此一种小轻。干疥者,但痒瘙之皮,起作于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虫,此悉由皮肤受风邪热气所致也。按九虫论云:蛲虫多所变化多端,或作疥痔瘘,无所不为。”

本病以手指缝最为多见,亦常见于肘窝、腋下、小腹、腹股沟、臀腿等处,甚则遍及全身,呈针头大小丘疹和水泡,甚痒,故体表常见抓痕和结痂。以抓后有无滋水,又有干疥、湿疥之称。如因搔破皮而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谓脓疥。1949年后,由于大力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现本病已少见。

疽痔:

“疽”,病名,常与痈并称。《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黄帝曰: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愿尽闻痈疽之形……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发于颈,名曰夭疽……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发于胸,名曰井疽。”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的疮肿。宋以前的疽仅指无头疽,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疽之描述。现今按“疽病”甲期之有头与无头,分为有头疽与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与无头疽之临床解读

有头疽 有头疽系指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患部初期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根据其形态和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发脑、发背、发胸等,多因感受外感风湿火毒或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初起患部面红发热,根囊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甚则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活血等。内服如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开治疗,内服汤药和外敷药物。

无头疽 无头疽指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的阴性疮疡。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而酿成。患部漫肿无头,皮色晦暗,病程缠绵,甚则伤筋烂骨,难溃难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内服汤药如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无头疽还包括骨疽、流痰、流癃等多种中医外科病证。

“痔”,中医病名。传统中医对痔的认识有二:一是,泛指多种肛门部的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妇杂病诸候·痔病候:“痔病由劳伤经络,而血流渗之所成也,而有五种:肛边生疮,如鼠乳出,在外时出脓血者,牡痔也;肛边肿生疮而出血者,牝痔也;肛边生疮,痒而复痛者,为血脉痔也;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出血者,肠痔也;因便而清血出者,血痔也。”二是,指九窍中小肉突起。《医学纲目》:“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

西医学认为,痔系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又称谓静脉窦)。按其生长部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内外痔(混合痔)三种,其病因多由平素湿热内积,过食辛辣,久坐久立,或临产用力,大便秘结,或久泻久痢等因素所致,以致体内生风化燥,湿热留滞,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为本病。

另有痔瘘一病,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在中医药文献中所称痔瘘之概念为:初生肛门不破者为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不止者为瘘。

三虫:

又称谓三虫病,即传统中医所称之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卷十八·湿病诸候·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蚘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局胴肠间,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瘘、、疥、龋虫无所不为,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萹蓄,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用于治疗热淋涩痛,小便短赤,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药材鉴别要点】

萹蓄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0~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无臭,味微苦。

【饮片鉴别要点】

饮片为不规则的段,段长5~15mm,茎呈圆柱形而略扁,表面灰绿色至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饮片切面髓部白色。叶片多破碎,完整叶片呈披针形,全缘。气微,味微苦。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四川省中药标准》2010年版收载:小萹蓄,为蓼科植物见习蓼Polygonum plebeium R.Br.的干燥全草。其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完全与萹蓄相同。目前不少省区均使用本品。且历代本草文献亦将两者混称混用,具有药用历史。其所含成分亦大同小异。

小萹蓄主要特征:

草本,长10~30cm,主根明显,黄棕色。茎圆柱形,纤细,多分枝,直径1~2mm,表面绿色至灰棕色,具细纵纹,节处稍膨大,节间长0.3~1.5cm,叶互生,条形至披针形,长0.5~1.5cm,叶互生,条形至披针形,长0.5~1.5cm,宽2~5mm,叶片先端钝,基部具关节,渐狭呈短柄状,全缘,中脉明显,向背面凸起,托叶鞘状,膜质,先端撕裂状。花小,具短柄,生于叶腋。气微,味淡,微苦。

医籍选论

萹蓄,气味苦平,无毒。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金匮要略》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盖口乃脾窍,脾属四肢,萹蓄禀火气而温土,故主治脾湿之浸淫。

充肤热肉之血,不淡渗于皮毛,则为疥瘙。萹蓄禀东方之木气,故主治疥瘙,浸淫可治,则疽痔亦可治矣。疥瘙可治,则三虫亦可治矣。缘其禀木火之气,通利三焦,从经脉而达于肌腠皮肤,故主治如此。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扁蓄(专入脾)。味苦气平。功专利水清热,除湿杀虫。是以小儿鬾病。女子阴蚀浸淫瘙痒疽痔诸病。无不藉此以为主治耳。《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扁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以其味苦则热泄,味苦则虫伏。但此止属标治,不能益人。勿常用也。

叶细如竹,弱茎蔓引,促节有粉。三月开细红花。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