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Diyu
地榆,味苦微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生山谷。
【处方用名】
地榆——蔷薇科Rosaceae.
【经文】
地榆,味苦微寒。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生山谷。
本经要义
《名医别录》:“地榆,味甘,酸,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本草经集注》:“地榆,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
祝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即指地榆叶似榆树叶,幼苗时基生叶伏地而生之植物形态描述确切。
《图经本草》:“地榆……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葚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二月八月采,暴干。”
祝按:苏氏将地榆之植物形态描述得极为精当。花“如椹子”是指其顶生花序似近成熟的桑葚,极为形象。
从以上文字论述,可以肯定,《本经》所载地榆即现今蔷薇科植物地榆无疑。
妇人乳痓痛:
“妇人”,此处指怀孕妇人。“乳”此处指产妇整个生产过程。《说文》:“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乙。乙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楳以请子。’故乳从乙。请子必以乙至日者,乙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吴司分之官也。”段玉裁注:“此说从孚、乙会意之恉。孚者,卵即孚也。乙者,请子之候鸟也。”
甲骨文象乳字之形,本义为哺乳。
乳:①表生子。《广雅·释诂一》:“乳,生也。”《史记·扁鹊倉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乃徒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论衡·气寿》:“妇人疏子者活,数乳者子死。”②“妇人乳”此处引申为妇人生子或指妇人难产。
痓:中医古病名。《集韻·至韻》:“痓,风病。”《黄帝内经素问》卷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经文简释:肺脏的热邪转移到肾,就会转变为柔痓病。)王冰注:“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该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金匮要略》卷上·痓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楼桂枝汤主之。”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痓风:“痓①病,属太阳、督脉二经。其症发热,口噤如痫,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抽搦②。伤风有汗者,为柔痓。伤寒湿无汗者,为刚痓。金疮折伤,痈疽产后,俱有破伤风湿发痉之证。”
① 痓:音chi,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
② 抽搦:瘈瘲的别称。一指四肢抽搐,拌四肢开合,或两手握拳的症状。
痓病即痉病,是指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证。主要症候:身热足寒(恶寒时觉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直,背反张,卒口噤,独头动摇,脉沉细或劲急等。本病是由于六淫病邪侵袭,化燥、化风所致。如阳明热盛,引动肝风或心营热盛,引动肝风等。风热盛伤阴,误吐、误汗、误下之重证等亦能致痉。《金匮要略》卷上·痓湿暍病脉证第二:“以发热无汗,反恶寒为刚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柔痉。”
妇人乳痉痛:
即妇人难产所致之经病证。
七伤:
中医病证名。传统中医对七伤一般认识有三。
一是,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伤。《金匮要略》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二是,指七种劳伤的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候:“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闇;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三是,指男子肾气亏损的七个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候:“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①,五曰少精、阴下湿,六曰精清②,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③。”
① 连连:指精易滑出。
② 精清:指精气清冷,精液稀薄。
③ 小便苦数,临事不卒3:指小便频数,淋漓不断,或尿中断。
带下病:
带下自出《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一是泛指妇科病证;二是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黏性液体,连绵不断,状状如带,名为带下,有白带、青带、黄带、赤带、黑带、赤白带下、五色带下等。
止痛:
此处是指上文因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所引起的各种痛症。
恶肉:
中医病名。恶肉包括疣赘及斑痕疙瘩。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中渗痛左右走,身中壮热,恶寒是也。此病卒然如起,有毒入腹杀人,南方多有此患……恶肉病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长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亦宜服漏芦汤,外可以烧铁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敷之。”
止汗:
地榆性凉,味苦、涩,兼酸,其性收涩,善治产乳血虚,故言止汗。
金创:
“创”通“疮”。古代所谓金疮是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肌体所致,创伤肿痛或感染的中医外科疮疡疾病。在古代,箭毒伤人、猎兽,战将中刀、箭落马,猎物中箭倒地等均是乌头碱箭毒等侵入肌体所致。古代之“金创”,应作金属箭毒、感染等解,亦包括各种恶疮。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u et Li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药材鉴别要点】
药材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有时带有支根,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涩。
绵地榆(长叶地榆),呈长圆柱形,稍扭曲,着生于粗短的根茎上,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红棕色至棕紫色,有细皱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至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色或黄棕色棉条状纤维,其根较正种地榆更高纤维性,其断面不整齐,气微,味微苦涩。
【饮片鉴别要点】
饮片为不规则的类圆形或斜切片。外表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切面较平坦,粉红色、淡黄色至黄棕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或皮部有多数黄棕色棉条状纤维(长叶地榆),气微,味微苦涩。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药典》收载地榆的拉丁名为:SANGUISORBAE RADIX.意为蔷薇科Rosaceae.地榆属Sanguisorba植物的干燥根Radix.可当地榆入药。
目前全国范围内除《药典》收载的两个品种入药外,还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的根作地榆入药。
1.细叶地榆Sanguisorba tenuifolia Fisch.ex.Link.的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使用。
2.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 C.A.Mey.的根。吉林、辽宁等省区使用。
3.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Hook.f.)Hang.Mazz.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使用。
4.腺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var.glandulosa(Kom.)Worosch的根。
医籍选论
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痓病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痓。地榆益肝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饮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衃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地榆,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泻热清肝,凉荣止血。地榆苦寒沉降,止吐衄、便溺、崩漏、金疮诸血。但大凡失血证,内塞者多而热者少,庸工以治下焦血病,最不通。
地榆(专入肝、肠、胃),苦酸微寒,性沉而涩。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肠风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耳。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但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宜用。久病者宜用,初起者不宜用。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