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沙参 Shashen

沙參,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

【处方用名】

南沙参——桔梗科Campanulaceae.

【经文】

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本经要义

沙参:

沙参有南沙参、北沙参之分。《本经》未言南沙参、北沙参之别。

沙参品种古本草溯源

《名医别录》:“沙参,无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藏,补中。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宛朐,般阳续出。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祝按:《名医别录》虽未言明是南沙参或北沙参,但从“一名苦心”“白参”和产地推断,应是南沙参。

《本草经集注》:“沙参……今出近道,丛叶,叶似枸杞,根由实者佳。此沙参併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

祝按:古代文献中的五参之一的沙参,是指泡参,即南沙参,其植物形态:“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系指桔梗科轮叶沙参。

《图经本草》:“沙参……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义牙。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筋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液,此为小异。”

祝按:上文为桔梗科植物特征,所附药图:“随州沙参”和“淄州沙参”,属桔梗科轮叶沙参。药图“归州沙参”则为伞形科植物,非《本经》所载沙参。

清·汪昂《本草备要》:“沙参,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清肺养肝,兼益脾肾……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利力稍缓。”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北沙参补阴,清肺火,甘苦微寒。”“南沙参补阴,清肺火,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

祝按:汪昂言明沙参有南北之分。吴仪洛已将北沙参、南沙参分别立项叙述。

蒋仪《药镜》首以“北沙参”立名。但未见北沙参植物形态描述。

张璐《本经逢原》提出:沙参有南北两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至此,南、北沙参始见分明。

综上所述可知:明以前所用沙参,即《本经》所载沙参,为桔梗科南沙参属植物南沙参的根。清代始,北沙参、南沙参开始分别使用。

血积:

病证名。“血积”即血液郁积之意。又指“肺气上逆之血”。多由气逆血郁,凝结成积,或跌打损伤,瘀血内蓄所致。症见面色萎黄而有蟹爪纹路,脘腹或胁肋有块不移,时常疼痛,便秘或黑便等。治宜活血化瘀。选用抵挡汤、桃红四物汤、桃仁承气汤等。

驚气:

神志方面病变,指心气紊乱。《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驚在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虚无所走,故气乱矣。”《普济方》载:沙参散治心实热,惊悸喜笑,心神不安。“血结驚气”即由血积所致之惊气等病证。

寒热:

见甘草“本经要义”之寒热解,可互参。

补中:

见山药“本经要义”之“补中”“伤中”解,可互参。

益肺气:

“肺气”指肺的功能活动,既指胸中之宗气,总水谷精微化生之营卫之气与吸入之大气而成,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又指呼吸之气。南沙参具有补中益气之功。对于气阴两虚患者常用之。古人认为南沙参可代党参、人参,然力薄须重剂用之。

久服利人:

即南沙参具有补益作用。因本品在《本经》中属上品,故久服利人。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用于治疗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药材鉴别要点】

药材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螺旋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芦头。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饮片鉴别要点】

饮片呈横切厚片,圆形、类圆形或呈不规则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色黄色,切面黄白色,具有不规则裂隙。气微,味微甘。

【拓展阅读——中药经验鉴定专用术语】

松泡

专指中药材质地轻而松软者。

螺纹

特指根及根茎类药材表面上螺旋形的环纹。

裂隙

专指中药材干燥后,断面上形成的裂开部分,由射线细胞、薄壁细胞干枯皱缩而成。

【拓展阅读——沙参名称历史沿革】

沙参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古代无南北之分。而北沙参之名则始见于明代末期的本草文献,据《本草汇言》卷一集方项转引《卫生简易方》和《林仲先医案》首用“真北沙参”之名。但未对北沙参的生态习性及药材形状作出描述。

清初汪昂《本草备要》在沙参条下注有“北地真者难得……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缓”,提出沙参有南、北之分。

到清代中期,吴仪洛《本草从新》将沙参按南沙参、北沙参分条叙述。

清末郑作霖《本草便读》从形状上对南沙参、北沙参作了区分,指出北者“色白”“根多汁”,南者“质粗大而松,气薄味淡”,且认为“清养之功,北逊于南”“润泽之性,南不及北”,即明确了南、北沙参两者功效的区别。

由此可知,明代以前所用之沙参为桔梗科南沙参属植物的根,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

但宋·苏颂《图经本草》沙参条,所附药图“归州沙参”,应是伞形科植物,即说明宋代已将北沙参混用了南沙参中。

【拓展阅读——关于南沙参的品种问题】

南沙参的品种问题,南沙参的近缘品种较多,从药材和饮片很难区分,如果没有原植物很难鉴定,而《中国药典》拉丁名“ADENOPHORAE RADIX”意为该属植物的根,均作南沙参入药。目前各省区作为南沙参入药品种尚有以下几种。

1.杏叶沙参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

2.展枝沙参Adenophora divaricata Fanch.et Savat.

3.云南沙参Adenophora khasiana(Hook.f.et Thoms.)Call.et Hemsl.

4.紫沙参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

5.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Ledeb.)Kitag.

6.川藏沙参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

7.狭叶沙参Adenophora gmelinii Fisch.等。

【拓展阅读——关于南沙参、北沙参是否属于“十八反”之我见】

北沙参,在教科书(《临床中药学》)无配伍禁忌,即不属于“十八反”药。而《中国药典》将其归入“十八反”范畴。规定不宜与藜芦同用,是有待商榷的。南沙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属“参”类药,故属“十八反”。

南沙参、北沙参药用历史不同。北沙参分列出处为明代末年,倪朱谟编著的《本草汇言》,在《神农本草经》1300多年之后。北沙参不应该属于古代“十八反”之内容。亦不属于古代“五参”内容之一。所以不应该把反藜芦强加在北沙参身上,误导后学者研读。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在宋代,北沙参作为防风的代用品。在元、明时期,确把北沙参作为南沙参的代用品,有失偏颇,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北沙参与防风在很多地方有相同之处。

南沙参的真实滋味是“苦味”,即《神农本草经》所载之性味。而北沙参的真实滋味是味甘、微苦。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功效鉴别。

北沙参为伞形科珊瑚菜属珊瑚菜的根,长于补肺气,养胃阴;南沙参为桔梗科南沙参属植物多种沙参的根,偏于清肺、祛痰、止咳,而补肺气、养胃阴生津不及北沙参。

医籍选论

沙参一名白参,以其根色名也。又名羊乳。俚人呼为羊婆奶,以其根茎折之皆有白汁也……其性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色白多汁,禀金水之精气。血结惊气者,荣气内虚,故血结而惊气也。寒热者,卫气外虚,故肌表不和而寒热也。补中者,补中焦之精汁。补中则血结惊气可治矣。益肺者,益肺气于皮毛,益肺则寒热可除矣。所以然者,禀水精而补中,禀金精而益肺也。久服则血气调而荣卫和,故利人。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祝按:

《本经》人参味甘,沙参味苦,性皆微寒。后人改人参微温,沙参味甘,不知人参味甘,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沙参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先圣立言自有深意,后人不思体会而审察之,擅改圣经,误人最甚。

沙参气微寒,禀天初冬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宁则血结而易惊矣,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沙参味苦能散,气寒能平也。心火禀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热。阴者所以守中者也,气寒益阴,所以补中。肺为金藏,其性畏火,沙参入心,苦寒清火,所以益肺气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沙参气微寒,禀水气而入肾。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谓其得水气,以泻心火之有余也。心火亢,则所主之血不行而为结,而味之苦可以功之。心火亢,则所藏之神不宁而生惊,而气之寒可以平之。心火禀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而苦寒能清心火,故能除热也。阴者,所以守中者也,苦寒益阴,所以补中。补中则金得土生,又无火克,所以益肺气也。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肺气上逆之血。惊气,心火犯肺。除寒热,肺家失调之寒热。补中,肺主气,肺气和则气充而三焦实也。益肺气。色白体轻故入肺也。久服利人。肺气清和之效。

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北沙参 Beishashen

【处方用名】

北沙参——伞形科Umbelliferae.

【经文及本经要义】

见沙参条。可互参。

古代本草文献沙参,无南沙参、北沙参之分。所指沙参皆为桔梗科沙参属Adenophora植物的根。清·张璐《本草逢原》载:“北产者坚实性寒,南产者体虚中微。”此时虽将沙参分为南、北两种,但在品种上并未彻底区别开来。20世纪初,曹炳章在其《增订伪药条辨》中载:“北沙参,山东日照县、故墩县、莱阳县、海南县俱出。海南出者,条细质坚,皮光洁色白,鲜活润泽为最佳。莱阳出者,质略松,皮略粗,白黄色,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条粗质松,皮糙,黄色者次。关东出者,粗松质硬,皮糙,而黄色,更次。其他台湾、福建、湖、广出者,粗大松糙,为最次,不入药用。”此说系伞形科植物北沙参而言。

经本草文献考证:北沙参之名,首载于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但据《图经本草》沙参条所附药图“归州沙参”,应是伞形科北沙参,只是和南沙参混用,没有分离出来而已。故可以断言:伞形科植物北沙参最迟在宋代就开始在临床中应用。

基原:

北沙参系伞形科珊瑚菜属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ex Miq.的根。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ex Miq.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治疗肺燥咳嗽,劳嗽痰血,胃阴不足,热病伤津,咽干口渴。

【饮片鉴别要点】

北沙参饮片为横切圆形厚片或圆形短段,外表皮淡黄白色略粗糙,有纵皱纹或纵沟,可见棕黄色点状须根茎及皮孔;切片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角质样,形成层环状,深褐色。质脆,气特异,味微甜而后微苦。蜜制北沙参表面黄色,略有黏性,有滋润感,味甜。

【药材鉴别要点】

药材根呈细长圆柱形或长条状,单一,偶有分枝,长15~45cm,直径0.4~1.2cm。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有细纵皱纹或纵沟,并有棕黄色或白色点状皮孔和须根痕。上端稍细,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形成层呈环状,深褐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