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节 刘炳凡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刘炳凡(1910—2000),湖南汨罗人。1928年从师学医,1933年起开业行医。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他首次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中医学整体治疗原则,创立了“柔剂养阳”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在脏腑辨证中首重脾胃的诊疗体系。

胃脘痛临证经验
1.胃脘痛三位一体的治法和用药特点

刘炳凡治疗胃脘痛常从如下两个层次入手:

(1)健脾和胃助化:

刘炳凡认为脾胃是一个高度简括的功能概念,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涉及许多全身性功能范畴,如调节、代谢、免疫等;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且先天之精唯赖后天之水谷充养,脾胃一虚,则四脏皆无生气。故刘炳凡主张“五脏不足,调于胃”;“百病不已,宜从中治”。先培中土以助运化,使药气四达;另外,六腑“泻而不藏”故治胃当以通为用。这一层次用药,刘炳凡习用六君子汤健脾胃,同时益以荜澄茄、砂仁、鸡内金以行气温中、运脾消食。其偏于阴分不足者,则宜滋脾胃之阴,仿叶氏养胃汤意,用三参(太子参或明党参、条参选一,沙参、丹参)首乌汤加鸡内金,以养阴清热、运脾健胃、通腑。此层次用药补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阳升发,胃气下行,清升浊降,虚实更替,诚为健脾和胃之良法也。

(2)理气活血通络:

刘炳凡认为胃脘痛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环节就是气滞血瘀。此层次用药为玄胡、隔山消、五灵脂、蒲黄、丹参、白芍、炙甘草。《本草备要》谓玄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治气凝血结,上下内外诸痛”。隔山消具有行气镇痛之功效,与玄胡相配,其效相得益彰,此乃刘炳凡多年经验之得。五灵脂、蒲黄合奏通利血脉、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再益以丹参、玄胡索,活血祛瘀作用更强。此四味药为刘炳凡治久痛入络之首选。白芍、炙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药理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不管是中枢性的或末梢性的,均具有镇痛作用。

(3)审证加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胃脘痛既是全身机能失调的一个反映,当它形成以后,又可对全身各部位产生影响。虽然前两个层次为刘炳凡治疗胃痛法之主体,但亦不可忽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则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刘炳凡认为对胃脘痛所伴随的兼证,当审证求因,具体分析,灵活加减。

1)胃脘灼热:阳明郁热或胃火上冲,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以致热邪犯胃。第1层次用药改用三参首乌汤加鸡内金,再加川楝子,以其苦寒性降,伍玄胡索、白芍、甘草名金铃芍甘汤,能辛开苦降,疏泄肝热。

2)恶心作呕:湿邪中阻,胃失和降,湿浊夹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加藿香化湿浊和中止呕。

3)酸水上泛:在胃脘痛中较为多见,刘炳凡根据现代医学的钙剂可以中和胃酸的观点,取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4)大便秘结:胃脘痛兼有便秘者,用通腑法时,刘炳凡考虑到胃脘痛患者久病体虚,一般不用大黄等峻猛之品,以免更伤其正,而用生首乌、草决明以润肠通便,寓补虚于通腑之中。

5)大便溏稀:脾主运化,脾虚则不能运化精微,中阳不运,清浊相干,而见大便溏薄,加重白术以补气、健脾、助化。

6)吐血便血:胃脘痛而见出血,止血乃当务之急,用白及、田三七以收敛止血。

7)食后腹胀:食滞阻胃,使胃气不和,则胃痛脘腹痞满,必须消导化滞,方中加入焦三仙。

8)形寒怕冷阳气虚弱,无力温煦,四肢不温,则形寒肢冷,加附片3g,振奋阳气,使阳气外达,并外用艾叶40g、附片10g煎汤,于每晚睡前温洗四肢,以改善末梢循环,使内外阳气融为一体,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此内外同治之法为刘炳凡治胃痛独特经验。

2.治胃脘痛主方组成

西党15g、白术10g、茯苓10g、炙草5g、法夏5g、广皮5g、丹参12g、灵脂10g、蒲黄10g、玄胡索10g、隔山消12g、白芍12g、澄茄5g、砂仁4g、鸡内金4g。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尧书.刘炳凡研究员治疗胃脘痛学术经验[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3):6-8.

[2]刘炳凡.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刘炳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刘炳凡.脾胃学真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4]刘炳凡.奇效验案[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