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健康装心中
一个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病的医生,怎么和舞文弄墨的中医科普结缘,而且又是如此的难解难分呢?
回顾自己走过的科普之路,脑海中一幕幕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展现在眼前,三十几年的酸甜苦辣,也一齐涌上心头。
我从事中医科普,是人到中年,半路出家。记得是1981年,一位中年女记者突然来访,约我为重庆广播电台写稿,通过《讲卫生》节目向老百姓传播中医药知识。对我来说,这是新鲜事,挺有兴趣,但又怕写不好,因为从来没有写过广播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就答应下来了。
可是真正动起笔来,我就犯难了。一是选题难,如此广博的中医药知识,究竟从何入手呢?二是表达难,中医学术,体系独特,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有“神秘”色彩,而且文字古奥,更难理解,究竟怎样表达,才能使大众听得懂、用得上呢?三是工作安排难,个人担负的医疗、教学、科研这些硬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再去搞科普,时间更紧,而且安排稍有不慎,还会被人误解为“不务正业”。
难,是考验,也是锻炼,我下定决心,抓住机会,迎难而上。究竟从何入手才好呢?思考再三,当然应从人民大众急需的预防保健入手。《黄帝内经》早就大声疾呼:“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指出:“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宋朝邵雍说得好:“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多反为殃,与其病后才加药,孰若事先能自防。”
选题定了,怎样表达才好呢?最起码的是要通俗易懂。我想,通过广播这个平台,正是练习科普写作的好机会,因为广播见不到文字,全靠耳朵听,必须写得特别通俗,尽量口语化,听众才能听得明白。而要听众感兴趣,还须借用文艺的形式,那时候,广播剧很流行,我便顺应潮流写了一篇《卫生传统》的广播剧。播出之后,很受欢迎,后又重播,初战小胜,我很受鼓舞。便乘胜挺进,采用对话的手法,创作了《谈谈人参》和《中风预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再次受到听众的欢迎。随后重庆广播电台又来约稿。我又以《预防要诀与长寿之道》为题,一口气写了八篇系列稿。播出之后,听众很感兴趣,还希望汇集成册,以便随时翻阅,对照应用。这使我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广大群众是多么渴望中医科普读物啊!说来也巧,恰在此时,人民卫生出版社科普编辑室赵伯仁主任从北京飞来重庆,约我以家庭读者为对象,写一本中医药科普读物。30万字的任务,只有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那时常常停电,只好挑灯夜战。星期天和寒暑假更是宝贵的写作时间。特别是暑天,重庆是个火炉子,在太阳西晒的三楼写稿,汗流浃背,苦是苦些,却很快乐。好在宿舍附近有个防空洞,虽然潮湿,但很凉快,可以静下心来爬格子。就这样,两易寒暑,我的中医科普处女作《家庭中医顾问》在1983年终于问世。首次印刷十万三千七百册,读者很欢迎,专家也好评。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在《湖北中医杂志》发表书评强调中医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说:“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将中医药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将大大增强中医药学这个科学的力量,这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努力发掘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认为马有度同志编写《家庭中医顾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称得起是中医药普及工作的热心家。”
读者的鼓励和专家的好评,是对我的鞭策,督促我继续探索。考虑到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情绪紧张引起的身心疾病日益增多,普及有关调和情志以防病治病的知识,甚为迫切。恰恰这时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专栏节目《大众心理卫生》约我撰稿。我欣然应命,以《七情与健康》为题,从七情致病、防病、治病三个方面做了系统介绍,并在写法上试用了谈天论地、说古道今的漫谈笔法,引起了广大听众的浓厚兴趣。我进一步认识到,大众不仅需要通俗易懂、切合实用的科普文章,尤其喜欢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因而又想到采用各种文艺的形式表达,于是与何道文同志共同主编了《大众中医药》一书。在我执笔的作品中,除了小品之外,还采用了对话、通信、评书、小小说、广播剧等多种形式。
中医药知识来自人民大众,人民大众迫切需要中医药知识,所以中医科普读物很受欢迎。《家庭中医顾问》多次重印,仍然供不应求,于是修订再版,台湾牛顿出版公司又以繁体字出版向海外发行,继而日本医学博士龙川岩先生远渡重洋来到重庆与我面谈,以古稀之年奋力将《家庭中医顾问》译成日文,并从1989年起在日本《汉方研究》杂志连载。可见中医药科普不仅对维护港、澳、台同胞的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对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交流,推进中医中药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中医顾问》三次获奖:高士其科普基金奖、重庆市优秀科普创作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普创作二等奖。
民众的需要,催促我继续笔耕,又先后出版《健康奥秘》、《大众养生妙法》、《四季药膳》等多部科普作品。
进入21世纪,生活节奏更快,人们的身心压力更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民大众对养生保健也更加关注。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我在古稀之年的前后,一鼓作气,奋力推出三部养生保健作品。
2004年,《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以其“传承中华养生文化精华,展示当今世界保健新知”的特色,受到专家的好评和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重印七次,并连续三次获奖:重庆市优秀图书奖、重庆市科普创作一等奖、全国中医药科普创作一等奖。
2009年,《奇妙中医药——家庭保健顾问》出版,首次提出中华保健四大基石——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养生四有”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本书采用书信体裁的创作手法,与读者心灵沟通,生动活泼,深受读者欢迎,专家好评。南京中医药大学陈涤平教授在书评中写道:“阅读《奇妙中医药》,带给您的是一种愉快和享受,犹如面迎阵阵清风,文笔畅达,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就像长辈的叮嘱,恰似朋友的关照。”本书先后重印四次,获得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一等奖之后,又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养生保健》问世,采用电视访谈的创作手法,一问一答,互动交流,非常实用,又生动有趣,再次受到读者的欢迎和中医同道的好评。邓玉霞医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书评:“《趣谈养生保健》把养生保健知识融于生活细节,融于文学艺术,融于通俗语言,成为读者受益一生的享受。”许多读者,不仅把本书作为身边常备的养生保健读物,而且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精美健康礼品,广为流传。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先后重印三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中医科普,在借助报刊、书籍这些传统传媒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这些现代传媒,使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更加形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在重庆电视台生活博览节目中录制《寻找欢乐》、《冬令进补》。进入21世纪,又借助重庆电视台《健康吧》、《健康第一》、《健康大讲堂》等平台,我围绕“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养生四有”,录制了几十期电视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为了反击方舟子妄图消灭中医的言行,我们重庆中医药界组成团队,借助电视台《龙门阵》节目,摆事实,讲道理,批驳他“废医验药”的谬论,起到了宣传中医药的效果,这期电视节目的视频至今还在互联网广为传播。
为了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更加快捷地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我这个望八老翁还特别开设了“小马哥老中医趣谈养生保健”博客,红红火火,反响热烈。
中医科普,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讲座,与广大听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互动交流,使中医“治未病”的大智慧深入人心。大众通过生动活泼的讲座,对中医防病治病特色和优势的感受印象深刻,许多简易方法,听了就能学会应用,收效更好。重庆市科协举办“万人健康科普大讲堂”系列讲座,我以中华保健四大基石为主题,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继而又在北京、南京、武汉、成都开讲。每讲一次,都要针对不同听众群体的需要,调整讲授的内容,改进多媒体的制作。这种因人而异,“看人说话”的讲法,针对性强,效果更好。在讲座中还要特别注意适时提问,对回答正确的听众发放精美的小奖品。这种生动活泼的交流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有笑声,有掌声,听众反映,这样的讲座,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知识,而且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心里始终装着大众的健康,不仅在中医临床、科研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也可以在中医文化科普方面大显身手。作为中医人,既要一颗仁心千方百计救病人,也要满腔热情引导人,讲究养生少生病,我的感悟一句话:走好中医科普路,做好中医科普人。
在三十几年的科普生涯中,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必须组成中医科普团队,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早在1985年,我就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的名义正式提出成立中医药科普分会的建议,中医老前辈万友生教授深表赞同,还将我的建议作为中国科协“三大”的正式提案,并附上他坚决支持的信件。经过多年的积极争取,1992年中医药科普委员终于在重庆成立,1994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并推举我出任主任委员。从1992年到2002年,一干就是十年。2003年王辉武教授接任,2006年又由温长路教授接任。从1988年在湖北黄石召开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研讨会开始,又先后在南京、洛阳、长春、重庆、成都、北京、杭州等地召开中医药科普研讨会或高层论坛,奖励全国优秀中医药科普著作,表彰全国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全国百名优秀中医健康信使,又推出全国首席中医健康科普专家,设立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多个部门还联合隆重推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回顾中医药科普这三十几年经历的艰苦和欢乐,不禁感慨万千,中医药科普的春天终于到来,中医药科普的星星之火终于普照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