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培养创新型铁杆中医搭梯铺路
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在世界上出现的中医热、中药热和针灸热方兴未艾,有的学者还强调说:“21世纪是中医中药的世纪。”
作为中国医药学的故乡,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更是刻不容缓。而要振兴中医,关键就在于培养人才。因为,只有培养出实力雄厚的创新型铁杆中医大军,才能真正担负起继承这份遗产,发掘这一宝库,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地造就这支宏大的队伍?单靠中医院校来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家传、师传和广大青年自学成才,这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振兴中医的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是因为家传、师传的中医传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很有感情,从小就看到中医治病的疗效,对中医也特别有信心,所以这批人大都成为铁杆中医,如果勇于创新,就能成为创新型铁杆中医。铁杆者,坚硬如铁、挺立如杆之谓也。创新型铁杆中医,这是说作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医人,一定要“坚信、坚定、坚硬”,腰杆要挺起来,说话有底气,行动有功力,而且要继承创新有实力。实力从何而来?首先要靠刻苦学习。
然而,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家传、师传和自学者常常感到“摸不着门径”。即使初步入门,想要进一步提高,也会感叹“缺乏阶梯”。我从许多青年朋友的来信中,深深地体会到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和辅导啊!自学,并非无师自通。自学需要良师,自学需要益友。令人高兴的是,中医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关心家传、师传和自学中医的青年,不愧为循循善诱的良师,使我深为敬佩。进而想到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可以做他们的朋友,促膝谈心,互相学习;为他们铺路,为他们搭梯。由于时间、地域等因素,当面切磋的机会不多,由于精力有限,对青年朋友的来信也无法一一回复。因而想到,可以针对青年在自学中医过程遇到的一些带共性的问题,采用公开信的方式加以答复。这一想法,得到《山东中医杂志》的热情支持和指导,使《治则通信》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在两年的时间里,写了八封探讨中医治疗原则的公开信。
《治则通信》是我辅导青年自学中医的处女作,并不成熟。但这种写法,却是一种新的探索。回想当年我初学中医时,面对四言八句、文字古奥的中医书籍和论文,由于自己基础差,费时多而收效少,多么希望能读到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的辅导材料,但终不可得,深感遗憾。而今我在撰写辅导文稿时,就应设身处地为初学中医的青年着想。由浅入深地介绍基本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临证体验,深入浅出地讲解道理,生动具体地介绍实例,与他们共同讨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争鸣,既要扎扎实实地继承,更要开拓前进,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一代超过前人的新人。
在与自学青年的交往中,我还深深感到,他们不仅需要具体的知识辅导,更希望知道怎样自学中医才能少走弯路而尽快成才。因此,我又撰写了《治学之道》。我的体会是:自学中医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只有对这一古老而深奥的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当然,单靠兴趣是不够的,还必须立志坚韧,因为自学中医的道路崎岖不平,只有立志坚定,具有韧劲,才能顽强地战胜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除此以外,讲究自学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三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读书贵在抓特色,二是资料贵在一线穿,三是理论贵在结合临床。
在撰写《治则通信》和《治学之道》的过程中,深感个人水平有限,力量单薄,切望医界同道集思广益,精选内容,改变文风,通力合作编写辅导读物,以帮助自学青年入门,引导他们攀登。在老一辈的著名专家、承先启后的中年骨干、自学成才的青年中医的热情支持下,《自学中医阶梯》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此书传到日本,也很受欢迎,川岛繁男先生在来信中说:“在日本能获得这样的指导中医自学的书,犹如久旱逢甘雨。”他还不惜篇幅,在其主编的《汉证》杂志上摘要转载了《自学中医阶梯》中的多篇文章。
后来的实践证明,《自学中医阶梯》确实为培养创新型铁杆中医,搭了梯,铺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