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

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到了今天,面临着极好的机遇,集中反映在三个“第一次”。建国以来,《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第一次;专门召开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并大张旗鼓表彰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也是第一次;把优秀的科普作品正式纳入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更是第一次。这三个“第一次”为中医药科普事业提供了极好的大环境,我们必须及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继承先辈重视中医科普的好传统,勇于创新,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事业的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我们要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加快发展?

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科普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邓铁涛教授有句名言:“中医学呼唤科普!”妙哉!好一个“呼唤”!

多年的科普实践,使我深深感悟到,我们确实要大声呼唤,大声吆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换句话说,推动生产的第一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靠什么?用我们科普的语言打个比方:如果说这科学技术就像冲向蓝天的飞机,这飞机要想飞得高、飞得快、飞得稳,就必须有平衡的两个翅膀,就必须有坚强的两个机翼。一翼是科学研究,一翼是科学普及。不加强科学研究,不出新成果,当然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加强科学普及,不出新作品,新科技就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交流,你在这一领域可能是学术权威,而在另一领域可能还是普通非专业人士水平。中国的方块字远比拼音文字内涵丰富,不用深入浅出的科普语言,在国际交流中也会增加困难。我的学术著作《医方新解》,虽然在日本学者的同类著作中被当作第一本中国原著参考书,但其影响仅限于业内圈子。而我的科普著作《家庭中医顾问》的日译本,在日本学术杂志《汉方研究》连载后,却引起广泛的反响,台湾杂志转载日本的译文,后来又出版该书繁体字版向海外发行,反响热烈。我在重庆医科大学教过的一位学生朱鸿桢先生,在加拿大出版了一部用英语撰写的科普书,取名叫做《筑起一座玉屏风》,副标题是——中医助你更健康。此书不仅在加拿大销售,目前已扩展到北美其他地区,我相信,今后的影响会更加深远。由此可见,有时科普作品的威力还远胜于科学专著。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必须借助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科技含量高的中医药新产品,要想占领市场,要想形成规模效益,要想赚大钱,也必须借助科学普及。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科普宣传,大众才能接受这个产品,才能欢迎这个产品。由此可见,要想发展经济,要想繁荣市场,也要借助科学普及。

经济要腾飞,必须依靠坚强的两翼,一翼是科技开发,一翼是科技普及。把这经济腾飞两翼论,献给我们的中医药厂家、商家,大家不妨试一试,腰包一定会更快地鼓起来。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在全国科协代表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不仅一再强调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而且反复强调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努力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繁荣。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各级领导层,在我们科技界,在我们中医药界,并非人人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科普事业。实际上,这科技飞机的两翼是一翼强、一翼弱,一翼硬、一翼软。有的领导把科学研究当成响当当的硬任务,而把科学普及当成可多可少的软东西。有的科技界人士,把科学研究当成大字辈的“大内科”,把科学普及看成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们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际上的科技权威是这样,国内的大牌科学家同样如此。茅以升、钱学森、华罗庚无不如此。有人统计茅以升的大量著作,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几乎各占一半。茅以升这位桥梁专家,不仅为祖国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钢筋水泥的物质之桥,而且在科学技术和人民大众之间又修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之桥。正是这两类金桥,展现了茅以升院士伟大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科普事业,与科研比较,是短线;中医药科普事业,与中医药科研比较,更是短线,亟待加强。在此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普事业的十条对策,意在抛砖引玉,恳望各级领导、中医药同道,集思广益,深入研讨。

第一条对策,就是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中医药事业要腾飞,必须要有坚强的两翼,一翼是科学研究,一翼是科学普及,只有这两只翅膀都坚强有力,才能飞得高,才能飞得快。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也必须以中医药科普为先导,深奥的中医药学术,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才能看得懂、用得上,才能广为流传,扩大影响。中医的养生之道,中医药的简易诊疗更是如此。

中医药的优秀成果及产品,要想走向市场,而且不误导群众,只有通过中医药科普实事求是的介绍,才能引导广大群众正确使用。

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防病治病知识,对于抵制封建迷信和江湖游医骗子的泛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得靠中医药科普的宣传引导。

第二条对策,就是要完善中医药科普的学术组织。这个组织一定要发扬“奉献、团结、奋进、实干”的精神。中医药科普的学术组织一定要网络化,既要有国家队,又要有各级地方队,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完善全国中医药科普学会以外,还应逐步在各省市区县组建中医药科普分会。

第三条对策,就是要加强中医药科普队伍的人才建设。我们要努力组织好专职和兼职的两支队伍,要为这两支队伍的政治待遇、职称评定、工作条件、劳动报酬提供优惠政策。

第四条对策,就是要大力表彰。对那些为中医药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既要有精神鼓励,也要有物质奖励。

第五条对策,就是要筹集中医药科普基金。我们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力争建立中医药科普基金,为推进中医药科普事业提供经费保证。

第六条对策,就是要大力加强中医药科普园地建设。我们要切实办好中医药科普期刊、报纸、专栏,大力开拓中医药科普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尤其要不断提高水平,办出特色。

第七条对策,就是要实行中医药科普作品的精品战略。我们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鼓励专家学者和中医科普作家创作出一批精品,要力争出现一批传世之作。

第八条对策,就是要精心组织好中医药科普学术研讨会。我们要精心组织全国研讨会、海峡两岸和国际性的中医药科普学术研讨会。

第九条对策,就是要加强中医药科普学术的理论探讨和作品评论。要在报刊上组织对中医药科普作品的评论文章。时机成熟,还应编著一部《中医药科普学》。

第十条对策,就是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科普事业的领导。希望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加强对中医药科普事业的领导,在政策上扶持,在财力上支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我们一定要做好中医人,一定要走好中医科普路。事在人为,我们相信,只要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全国中医药科普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让充满魅力的中医药,通过中医药科普这座金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