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变证
一、耳根毒
【定义】
耳根毒是指脓耳并发的耳后完骨部的痈肿。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局部红肿疼痛,甚则溃破流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辨证及治疗】
热毒壅盛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后红肿疼痛,压痛,脓成则有波动感,成脓后按之有波动感,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疏散风热,消肿排脓。
主方: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方歌: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正虚邪滞证
主要临床表现:鼓膜穿孔,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或清稀或恶臭,耳后完骨部溃破,经久不愈,形成瘘管,听力下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托脓通窍,去腐生肌。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
【外治】
外敷法:未成脓者,予黄金散、紫金锭外敷。但脓成者宜在无菌操作下切开排脓,经久不愈者可手术治疗。
【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并且保持外耳道脓液引流通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
知识链接:
耳后骨膜下脓肿和瘘管的现代医学诊治
化脓性中耳炎,尤其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期,骨窦外的骨壁或乳突尖部骨皮质遭到破坏,乳突腔内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板溃破区流入耳后乳突骨膜下方,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骨膜、皮肤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病史:有急慢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耳内及耳后疼痛,可伴有同侧头痛。
检查:骨膜已破者,耳后皮肤可有明显波动感,脓肿溃破者,表皮可见瘘管,有脓性分泌物从瘘口处溢出。外耳道积脓,骨膜紧张部可见大穿孔或后上边缘穿孔,可见息肉或胆脂瘤。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颞骨CT乳突气房模糊,有骨质破坏。
本病与先天性耳前瘘管相鉴别。
全身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行乳突手术治疗,如无颅内并发症者,取内耳切口,以避免术后术区愈合困难。
二、脓耳面瘫
【定义】
脓耳面瘫是指脓耳引发的面瘫。又称脓耳口眼斜。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以耳内流脓、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闭眼露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辨证及治疗】
邪毒壅盛,脉络受阻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或带血,鼓膜穿孔,听力下降,患侧面部不适,口眼斜,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
气血亏虚,脉络瘀阻
主要临床表现:鼓膜穿孔,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清稀或恶臭,鼓膜穿孔,面部麻木,口眼斜,听力下降,耳鸣,可伴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方歌: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
【外治】
针刺法:主穴取患侧太阳、阳白、攒竹、迎香、颧髎、地仓、颊车、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合谷;气血亏虚证配足三里、三阴交;邪毒壅盛证配太冲、行间、侠溪。
梅花针扣刺法:局部梅花针扣刺,有疏经通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超短波疗法:加快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并且保持外耳道脓液引流通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因眼睑闭合不全,故应戴防尘眼镜,睡前用眼药膏涂抹。因口眼斜,食物残渣易停滞于口腔,故应勤漱口。
知识链接:
周围性面瘫的现代医学诊治
化脓性中耳炎,多因面神经受炎症侵犯,或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水肿,或胆脂瘤压迫神经而出现面瘫。
病史:慢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同时出现额纹消失,闭眼露睛、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说话欠清晰,口眼歪斜,不能吹口哨和前2/3味觉消失等。
检查:尽可能明确面神经病损的部位及程度,并做出病因学诊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进行定位试验、电诊断法,以及影像学检查。
本病与贝尔面瘫、hunt综合征等相鉴别。
处理原发病灶、面神经管周围病灶及抗感染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胆脂瘤型、骨质破坏者,应尽早进行乳突手术,清除局部病灶,探查面神经,根据面神经病变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理。
三、脓耳眩晕
【定义】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引发的眩晕。以耳内流脓、头晕目眩、感觉天眩地转、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脓耳失治误治导致。
【中医辨证及治疗】
肝胆火盛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痛,眩晕,恶心呕吐,动则尤甚,耳鸣耳聋,鼓膜穿孔,耳内流脓,自发性眼震,全身见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息风。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方歌: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晕与耳鸣。
脾虚湿困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内流脓日久,缠绵不愈,脓液量多,眩晕反复,头晕,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濡。
治法: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补气血,
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
桔梗皂刺透脓毒。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
太阴痰厥头痛良。
【外治】
必要时行乳突手术。脓耳的外治法参考“脓耳”章节。
【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是本病的关键,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和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
知识链接:
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炎的现代医学诊治
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骨质破坏、肉芽增生,内耳骨壁被炎症侵袭而引发迷路炎,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
病史:长期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症状:局限性迷路炎主要是阵发性眩晕伴有眼震。浆液性迷路炎常持续性眩晕,患者听力下降明显,及时消除病变听力多可恢复。化脓性迷路炎见有重度的眩晕、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前庭功能代偿期,听力完全丧失;急性前庭症状消退后,患者前庭功能和耳蜗功能不能恢复,成为死迷路”。迷路感染可侵袭颅内,引起颅内并发症。
检查:局限性迷路炎瘘管试验一般阳性,前庭功能大多正常或者亢进,浆液性迷路炎出现自发性眼震,呈水平-旋转型。化脓性迷路炎出现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瘘管试验均无阳性。
辅助检查:CT、MRI检查可观察有无颞骨骨质破坏及颅内病变。
本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相鉴别。
乳突手术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尤其是化脓性迷路炎,应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下立即行乳突手术,疑有颅内并发症时,应急行乳突手术,并切开迷路,以便引流。
四、黄耳伤寒
【定义】
黄耳伤寒是指以脓耳失治误治后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神昏、神志不清、项强抽搐等危重症候。
【中医辨证及治疗】
热入营血证
主要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及耳痛,发热,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清热解毒。
主方: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热陷心包证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夜间尤盛,口干不欲饮,神昏谵语,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腐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心开窍。
主方:清宫汤(《温病条辨》)合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加减。
方歌:
清宫汤 温病条辨清宫汤,
玄参莲子竹叶心,
麦冬连翘犀角配,
清心解毒兼养阴。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
芩连栀郁朱雄黄,
犀角真珠冰麝箔,
热闭心包功用良。
热盛动风证
主要临床表现:症见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及耳痛,呕吐,烦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耳内流脓不畅,脓液恶臭或豆渣样等;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平肝息风,泄热解毒。
主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方歌: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息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外治】
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脓耳的外治法参考“脓耳”章节。
【预防及养护】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是本病的关键,本病为危重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知识链接:
化脓性中耳炎的颅内并发症的现代医学诊治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软脑膜、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限性脑膜炎称为硬膜下脓肿,弥漫性的脑膜炎称为耳源性脑膜炎。
病史:急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史。
症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昏迷等。
检查:Kernig、Brudzinski征阳性,或浅反射减弱,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腰穿可测得脑脊液压力增高,血常规示白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增加。CT、MRI检查可辅助诊断。
本病与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
尽早乳突手术以清除病灶,颅内压升高时,应注意预防脑疝形成,使用足量的敏感抗生素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