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生物钟
近年来,我们对人的生物钟的研究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生物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钟”,而是人类的规律性的生命活动。这实际上是我们人体根据自然环境变化形成的一个激素调节的规律。
可能有些人会对生物钟这个词感到陌生,但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生活较有规律,每天晚上固定几点钟睡觉,第二天固定几点钟起床,时间一长根本不用上闹钟,到时间就会准时起来。如果头天有事,晚上稍微晚点睡觉,到第二天早上还是会按平时起床的时间醒来,比上闹钟还准。如果第二天早上要赶火车、飞机或是外出旅游,不用上闹钟也会提前醒来。这种类似闹钟的“唤醒”系统是天生的吗?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德国科学家对15名年龄25岁的志愿者做了3个晚上的睡眠试验。在其中两个晚上,志愿者在睡觉前被告知第二天将在9点钟起床,可是研究人员却“突然袭击”提前3小时把他们叫醒,测血中激素含量,发现增高并持续了15分钟。到第3个晚上,志愿者在睡觉时被告知第二天是6点钟起床,结果血中激素在早5点钟就已经增高了。这个结果说明这种激素和人的紧张有关,激素在人醒来之前显著增多,表明人在睡眠过程中,对早上醒来这一事件具有“警觉”意识,这种“警觉”意识使人产生紧张感,很可能是人能准点起床的原因。现在已经查明,这种激素属肾上腺皮质激素。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睡眠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而光照与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有关。褪黑激素都是由松果体(位于脑内的一个腺体)合成的,白天脑内把褪黑激素的前体贮存起来,一到晚上,这些前体就由许多酶的作用加工变成褪黑激素,并迅速进入血液和脑脊液中,数量可达10倍以上。褪黑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加速人的睡眠过程,使人很快入睡。可见光照会破坏睡眠过程,而黑夜则加速睡眠过程,这是由体内物质作为生理基础的。目前这项研究表明,人体内可能还存在另一套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时间的“闹钟”系统。人在睡眠时,大脑的某一部分很可能仍保留意识,这一部位正是控制“闹钟”系统的关键所在。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这个部位很可能是位于脑干内视神经的上方的核团,称为视上核。视上核能够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关系,如果破坏这个核团,动物的睡眠和觉醒将极其紊乱。当然,对人体的观察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最终确定。
那么,我们该怎样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使自己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呢?很简单。中国有句古话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指人的一天活动是随太阳的升起和下降而定的。晚上10点钟上床,与凌晨4点钟上床相比,即使同样睡上8个小时,也一定是前者更加健康。现代医学强调身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规律,在一天24小时内,某些器官的活动在白天最突出,到夜间就休息了;而另一些器官却恰恰相反,在夜间活动,白天倒休息了。这种器官自我调节的生理活动保证了人体各部分的需求,相互之间不会“撞车”,也不会产生空当。睡眠也属于其中之一。
如果我们坚持良好的睡眠作息制度,定时起床,定时休息,那么身体内的生理性物质到时候就会自动调节,让人轻松入睡。相反,如果我们经常打乱睡眠规律,如开夜车、打整夜麻将、看整夜电影等,偶尔一次还行,长期这样做,就会破坏原有的睡眠规律。因为习惯于夜间兴奋、活动的人身体内的生理性物质已经适应了另一种变化,此时如果想回到正常的睡眠节律就需要有一段重新适应的时间,这样就难免会造成失眠。
所以讲究睡眠卫生的人们很强调正常的睡眠作息制度,不轻易地改变它,甚至在节假日也一如既往。
坚持良好的睡眠作息制度,保证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