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癌

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癌包括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神经内分泌癌、鳞形细胞癌,不适合用Gleason分级系统来判断其分化及恶性程度。大部分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比普通型前列腺癌差,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常在短期内转移或死亡。
(一)导管腺癌(图3-15)
图3-15 前列腺导管腺癌
Gleason评分4+4
单纯的前列腺导管腺癌占前列腺腺癌的0.4%~0.8%。以往认为前列腺导管腺癌来自于精阜前列腺囊的Müllerian结构,形态与子宫内膜样癌相似,因此曾被称为子宫内膜样癌。但随后研究发现睾丸切除术对肿瘤的治疗反应好,超微结构研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均证实其来自于前列腺。
前列腺导管腺癌有两种生长方式:①发生于中央区的导管腺癌表现为息肉状或菜花状突出于前列腺部尿道的外生性肿块,多数生长于精阜内或精阜周围,出现排尿梗阻症状或血尿。肿瘤起自于尿道周围大的初级导管。②外周区的导管腺癌表现为前列腺实质内弥漫浸润性生长,类似于普通的前列腺(腺泡)腺癌的生长方式,可在细针穿刺标本中诊断。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状、筛状、腺管状结构的大腺泡;细胞呈高柱状,胞质丰富,嗜双色性或透明,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呈单层或假复层排列,排列拥挤相互重叠,细胞异型性较经典型前列腺癌明显,有的病例细胞仅有轻度异型。
导管腺癌PSA及PAP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基底细胞标记如34βE12、p63多为阴性,但有部分导管腺癌基底细胞标记显示断续的阳性。
大多数研究发现导管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Gleason评分4+4=8的腺泡癌的相似,且导管腺癌常表现为筛状、乳头状结构特征,因此病理诊断应为前列腺导管腺癌,Gleason评分为4+4=8。在导管腺癌和腺泡癌混合存在时,导管腺癌应认为是Gleason 4级的结构。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导管腺癌不适合进行Gleason评分。直肠指诊及血清PSA水平常为正常,因此临床常过低诊断。多数前列腺导管腺癌发现时已是侵袭性进展期肿瘤。
(二)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很少原发于前列腺,大多由原发于膀胱或尿道的尿路上皮癌沿前列腺导管向前列腺实质内浸润形成实性或假腺样癌巢,原前列腺导管和腺泡的基底细胞层可长时间保存。在膀胱癌根治手术标本中,35% ~45%的病例见癌组织累及前列腺,若将前列腺全部取材前列腺受累率可能会更高。若膀胱癌根治术标本中仅见前列腺导管受累,患者的预后仍有膀胱癌的分期决定;若存在前列腺间质浸润,则预后较差。
前列腺近端导管被覆尿路上皮细胞,可发生前列腺原发性尿路上皮癌,占前列腺癌的1% ~4%,其形态与膀胱的尿路上皮癌相似,细胞核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常有鳞状上皮化生。诊断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必须首先排除膀胱或尿道的尿路上皮癌的浸润。前列腺原发尿路上皮癌几乎均有间质浸润,易浸润膀胱颈及周围软组织,超过一半的病例是T3或T4期的肿瘤。20%的病例发生转移,骨、肺及肝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与前列腺腺癌相反,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的。T3期肿瘤经放疗5年存活率约为34%。少数局限于前列腺(T2期)的肿瘤,根治性手术可使一些病例获得长期的无病生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可表达34βE12、CK7、CK20、Thrombomodulin及Uroplakins,而PSA、PAP、AR常为阴性。
(三)鳞形细胞癌(图3-16)
图3-16 前列腺鳞形细胞癌
完全的前列腺原发性鳞形细胞癌(pur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罕见,占前列腺癌的0.5%~1%。来源尚不明,可能起源于尿道旁前列腺导管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前列腺腺泡基底细胞的鳞状上皮化生。组织学形态与其他部位的鳞形细胞癌一样。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SA、PAP阴性。Mott认为诊断原发性前列腺鳞形细胞癌的标准包括:①明显恶性肿瘤证据包括浸润、生长方式及细胞的间变;②鳞状上皮的特征,如角化、角化珠和细胞间桥;③缺乏腺体分化的特征;④无其他部位原发性鳞形细胞癌的证据,尤其是膀胱。前列腺鳞形细胞癌预后差,常转移至骨(主要为溶骨性病变)、肝及肺,诊断后预计生存时间为14个月。目前尚无一致治疗方法,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性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综合疗法。如为器官局限性肿瘤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可采取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转移的病例亦无血清PSA的升高。更常见的情况是,腺癌经内分泌治疗后出现原发灶或转移灶的鳞状上皮化生。
(四)基底细胞癌(图3-17)
图3-17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类似腺样囊性癌样结构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是来自前列腺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多样:①类似于皮肤的基底细胞癌,可见大的基底细胞样细胞巢,其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坏死;②类似于旺炽型基底细胞增生或腺样囊性癌样。
细胞排列成腺样、小梁状、筛状及实性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少,细胞核染色深,可有空泡形成。部分病例有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尿路上皮细胞样和腺样分化。诊断基底细胞癌的组织学标准包括浸润性生长、侵犯至前列腺外、神经周围侵犯、坏死及间质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表达基底细胞标记如34βE12、CK14、CK5/6及p63,而PSA、PAP阴性。基底细胞癌Bcl-2强阳性表达,ki67指数高,有助于与基底细胞增生鉴别。由于病例很少,随访时间短,目前基底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
(五)神经内分泌肿瘤
前列腺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包括:①经典型前列腺腺癌伴灶性区神经内分泌分化,临床意义尚不确定,对预后的影响尚有争议;②类癌(WHO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十分罕见,因病例少,尚不清楚其生物学行为;③小细胞癌(WHO新分类中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
前列腺的小细胞癌是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到前列腺癌的1%。组织学形态类似肺小细胞癌,都可发生于年轻患者,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巢状浸润,癌巢中央有大片凝固性坏死。癌细胞核小,燕麦状或圆形,染色质细而均匀,核仁不明显,胞质很少。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如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 A及NSE等阳性,电镜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但部分病例为未分化性小细胞癌则缺乏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一般癌细胞不表达PSA、PAP、P501S及PSMA。约50%的病例为小细胞癌与经典型腺癌混合存在,预后不良。前列腺小细胞癌内分泌治疗无效,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辅以化疗。完全性小细胞癌患者与混合性小细胞癌及腺癌患者的预后相比无明显差异,平均存活期不到1年。
除了上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外,前列腺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也有报道,但病例少。前列腺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标准类似于肺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①细胞体积大,多边形,胞质丰富,细颗粒状,嗜酸性,核/浆比较小;②核染色质粗,核仁常见;③核分裂象﹥10个/10HP;④大片坏死;⑤免疫组化或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内分泌分化。报道的病例中多数是发生于前列腺腺癌经抗雄激素治疗后,少数为开始即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因病例数少,其生物学行为尚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