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医患沟通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概述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人们相互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医学心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中医院、医务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医疗服务中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医患关系的性质
医患关系既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历史关系。医患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处在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基于这种变动,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性质也在作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医患关系绝不是单纯的消费关系或者医治关系等。
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伦理道德关系
医学伦理关系即医学道德关系,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关系。同时也是患者为保持健康在实现自己的医疗权利求医行为中与医疗部门、医务人员发生的关系。
2.经济关系
患者就医看病需要支付医疗费用,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也是由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卫生服务带有一定社会公益性的福利事业的原则,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
3.法律关系
医患双方在就医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医患双方均受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监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医患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医患双方要以正确态度认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做到一视同仁,全身心投入为患者的健康服务行动中。
5.科学技术关系
医学是一门有很强专业性、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学问。医疗工作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和健康利益。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医疗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医疗护理技术,精益求精,热情为患者服务,为医学科学事业献身。
三、医患关系的特点
美国功能学派社会学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认为医患关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相似性,故此他们将医患关系的特点归纳为四点:支持、宽容、巧妙地利用奖励和拒绝互惠。
1.支持
在医患关系中,由于接受了对患者提供保健照顾的义务,医生变成了在患者生病期间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患者利用,并且尽力为处于依赖状态的患者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顾。
2.宽容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被允许有某种方式的行为举止,而这些举止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的。患者的某些行为和举止之所以得到宽容,是因为生病期间患者对他的疾病不负责任,只要他继续承担患者角色并承担希望和尽力恢复健康的义务。
3.巧妙地利用奖励
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在获得患者的服从时提供另外的支持,医生有能力建立并巧妙地利用一种奖励结构。通过控制患者非常重视的奖励,就可以增加医生的权威和患者的依赖性。
4.拒绝互惠
在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生给患者以支持,并且比较宽容患者的偏离常规的行为,但医生通过在人际反应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保证医患关系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医生了解患者的真实感情,但不以允许患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感情作为回报。
四、医患关系现状
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医患关系却十分严峻。据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月均医疗投诉发生数为2164件,1997年为10117件,1998年为11175件,1999年为22125件。在3年多的时间里,其增长幅度接近10倍。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热点,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6~7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调查,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约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约有20例左右。
2.医患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
3.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
4.医患纠纷引发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大,引起的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
5.医患纠纷的赔款额增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
五、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变革及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也在发生着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医患关系技术化
随着高科技和新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医学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在享受医疗技术进步成果的同时也要面对运用医疗技术的另一方面——对先进技术的膜拜和依赖。医疗不单单是药物和手术的混合物,更是需要医生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心理的安慰和人文的关怀。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能够大大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2.医患关系市场化
尽管医疗服务不是商品,但是市场对医疗领域的渗透却是日渐增强。市场为医学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在医药科技研发方面表现最明显。与此同时,市场干预医疗活动也给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处于改革和不完善的情况下,少数人员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医患关系中来,使本来纯洁的医疗行为变成了与患者交换的筹码。
3.医患关系民主化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患者对医生及医生所具备的医疗技术是认可和绝对服从的。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诸多变迁,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权威在不断降低,而患者的权利则在不断增长,而且这个杠杆在逐渐失衡。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已衍变为共同参与医疗决策的情形,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治疗。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患者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民主化。
4.医患关系法制化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多依赖的是医患双方的道德自律。医患之间形成了以“信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但是随着“信任”纽带的不断解体,仅仅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已不可能。所以当代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出现,医患关系的法制化是医患关系演化的必然趋势。
六、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医院重诊疗轻服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注重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物化”患者,而轻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
2.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意识不足,对患者治疗缺乏责任心,存在“冷、硬、顶、推”等现象;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蔓延,导致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降低。
3.现行的医学教育方式缺乏人文教育,导致一部分从医人员素质低下、自身修养欠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不够,态度不够积极,导致正常医疗行为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4.医疗资源匮乏且配置失衡。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医疗资源仅占全球的2%,而且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
5.社会处在转型期,医疗保障覆盖面小,45%的城镇人口和80%的农村人口基本没有医疗保障。不少患者承担不起较高的医疗费用。而少数乱收费、开大处方、滥开检查的现象又激化了这种矛盾。
6.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公众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对医疗行业、医学科学的认知不足,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理解不够,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超出了目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水平。
7.部分媒体推波助澜。部分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定位为简单的消费关系,片面地指责医院,加重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激化了医患矛盾。
针对上述几方面原因,应该做出相对应的整改措施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医疗保障机制
政府需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保证补助经费到位,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以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医疗保障机制,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医疗服务多样化,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区域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医生和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在医疗活动中,医生行医和患者就医都受到法规的保护和制约。要运用法律手段调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冲突,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任何违反法律规定,在医疗机构闹事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如果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作为行为,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另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该把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统一起来,消除各级医学会鉴定和司法部门鉴定不一致的问题。
3.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服务意识
医院应规范诊疗流程,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服务意识。规范医院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治疗记录,并严格执行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尊重患者的权利,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医生应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疾病的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诊疗方案,给患者知情、同意和选择的权利,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4.发挥媒体的正面效应
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全面的报道与评价,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座桥梁。媒体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同时,媒体报道也应该对患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威慑和约束,进一步为医患关系的和谐产生正能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