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

沟通是实施儿童护理的必要条件,是评估儿童及其家庭的重要技能。由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在沟通方面与成人有很多不同。
一、与患儿的沟通
(一)儿童沟通的特点
1.语言表达能力差
由于发育水平所限,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1岁以内的婴儿多以哭声表示自己的身心需要;1~2岁常有吐字不清楚、用词不准确、重复字较多的现象,不仅自己表达不清楚,也使对方难以理解。3岁以上的儿童,可通过语言并借助肢体动作,形容、叙述某些事情,但常缺乏条理性、准确性。
2.分析认识问题能力差
儿童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从直觉活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龄儿童逐步学会正确地掌握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但仍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儿童时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判断、分析的能力较成人差,易影响沟通的进展与效果。
3.模仿能力强
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注意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设法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学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能有意识的模仿老师和同伴。所以在与儿童沟通时,成人要有目的引导,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患儿沟通的方式
1.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与患儿的语言沟通一般为面对面的口头沟通,如护士介绍医院环境、有关治疗情况等,患儿也可向护士述说要求和感受。由于患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沟通效果,因此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掌握适当的语速,选择合适的语调和声调,保证语言的清晰和简洁,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相关的话题。
2.非语言沟通
又称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仪表、手势、眼神、空间距离、语音语调等。护士和蔼、友善的微笑,轻柔的抚摸,都能使患儿感到舒适与安全。
3.抽象式沟通
患儿可通过游戏与绘画表达感情,受到教育。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之一,通过游戏能表达他们对家庭、朋友及医护人员的感受,也能显示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发泄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愤怒。通过绘画,患儿可表达愿望、宣泄感情,护士可通过绘画与患儿进行交流,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1.语言沟通
(1)使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育情况不同,护士在与儿童交谈中,应用儿童熟悉常用的词句。语言沟通多采用肯定方式,避免使用“不”字,如“用纸来折飞机”比“不能吃纸”更易使儿童接受,使儿童能主动配合。
(2)接受儿童谈话时的感觉:
由于儿童对事物的概念和分析等与成人不同,有时甚至幼稚可笑,护士不能取笑儿童或敷衍了事,应表示接受与理解,采取重视的诚恳态度,以免使儿童失去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亲近感及信任。
(3)注意交谈的语调、语气、声调、音量、速度:
儿童对成人交谈的内容有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更注意谈话的语气、语调等,如他们能从母亲说话声调的提高或速度的加快而感到情绪紧张。因此,护士应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较慢、均匀地语调,稳重的声音最能引起儿童的注意与反应。
2.非语言沟通
虽然年龄小、经验和经历缺乏,但仍要平等相待,尊重患儿。如与患儿保持较近的距离,采取蹲姿以达到与患儿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不厌其烦地满足患儿的要求,可使患儿获得安全的感觉,维护自尊。在儿童病房,除必须外,护士一般无需戴口罩,以便更好地与儿童沟通,减轻儿童陌生与不安的感觉。对于婴幼儿来说,抚摸则是更有效的沟通形式,通过怀抱、抚摸可以使不安的儿童安静下来,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
3.抽象式沟通
(1)游戏:
护士可利用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与其玩猜谜游戏,如猜手里拿的什么,或手电筒亮不亮等都能较快地与之进行良性沟通,增加亲切感。
(2)绘画:
护士通过对画面内容、布局等的分析可了解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可通过一些线索展开评估,如图中个体形象的大小,可反映儿童心目中重要的、有力量的、有权威的人或事;每个画像出现的顺序,可反映儿童对人或事按其重要程序排列的次序;儿童在图中与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物的关键位置,表示儿童的地位,服从的感觉;涂擦、重叠部位与儿童矛盾、焦虑的心理有关。但这些线索并不是完全正确或一成不变的,必须结合儿童的背景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二、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虽然父母与儿童是分别独立的个体,但在与儿童沟通中,需父母协助完成。护士以其热情、客观、理解、关心的态度,与儿童父母之间传递信息,给他们提供疏导个人感受、放松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儿童也以独特的目光来观察护士,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与护士交流得很融洽,便增加了对该护士的信任感,容易与这位护士亲近,使沟通在很随意中进行。
应鼓励交谈。与父母的沟通最好以一般的谈话开始,如“孩子现在怎么样?”的普遍性问题,可使父母在轻松的气氛下表达自己所关心的主题。在谈话刚开始时,采用较好的说法如“什么”“怎样”“你的意思是……”等。最好避免谈话开始时使用如“是不是”“有没有”等闭合性问题,虽可省时,提高效率,但不利于引导家长表露情感及提供患儿相关信息。
其他常用的沟通技巧如观察、倾听、适当的沉默、移情等,在与儿童父母沟通时亦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