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住院儿童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住院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刚入院的患儿通常会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医疗设备、紧张的气氛及噪音不能适应,护士应帮助患儿,尽量缩短患儿对医院的适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身心的影响。
一、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儿童对患病、住院的认识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1.幼儿与学龄前期儿童
此期儿童不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认为疾病是外在的事物,仅仅是使其身体感到不适,而不能从疾病的现象中找原因,常将疼痛等感觉与惩罚相联系,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缺乏认识。
2.学龄期儿童
此期儿童开始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对疾病的病因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并能注意疾病的程度,开始恐惧身体的伤残和死亡。
3.青少年
此期儿童能够认识到疾病的病因,明确疾病与器官功能不良有关,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二、各年龄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一)婴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婴儿期是儿童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对住院的反应随月龄增加而有所不同。6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能够安静,即使与母亲分离,出现的困扰尚不明显,但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此时是婴儿和母亲开始建立信任感的时期,若患儿住院,此过程就会被迫中断。6个月后患儿开始懂得认生,对母亲或抚育者的依恋性越来越强,故6个月~1岁的患儿住院反应强烈,主要表现为 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以哭闹表现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对陌生环境及人持拒绝态度。
2.护理要点
尽量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呼唤其乳名,使之对护士从逐渐熟悉到产生好感。尽量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护理,使患儿与护士能够建立起信任感,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向家长了解并在护理中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可把患儿喜爱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对小婴儿特别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其进行全身或局部的动作训练,维持患儿正常的发育。
(二)幼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因对医院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担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并且害怕被父母遗弃,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同时受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在表达需要、与他人交往上出现困难,感到苦恼。幼儿末期开始发展其自主性,但住院往往使他们受到约束,因而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各种心理反应,使患儿拒绝接触医护人员。具体表现为3个阶段。
(1)反抗:
表现为哭闹,采用打、踢、跑等行为,寻找父母,拒绝他人的劝阻、照顾。
(2)失望:
因不能找到父母而悲哀、沮丧,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此阶段部分儿童易出现逃避压力。常用的行为方式为退行性行为,如吸吮自己的拇指或咬指甲、尿床、拒绝用杯子或碗而用奶瓶等。
(3)否认:
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可进入此阶段。即把对父母的思念压抑下来,克制自己的情感,能与周围人交往,而且形成新的人际关系。表现得很愉快。以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父母来院探望或离去。
2.护理要点
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的环境、生活安排,了解患儿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鼓励家长陪伴及照顾患儿,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护理。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以促进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对患儿入院后出现的反抗、哭闹等,应予以理解,允许其发泄不满。如发现患儿有退行性行为时,切不可当众指责,而是在病情允许时努力帮助其恢复。为患儿创造表现其自主性的机会,如自己洗手、吃饭等,尽量满足其独立行动的愿望。
(三)学龄前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学龄前患儿如在住院后与父母分离,同幼儿一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因智能发展更趋完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故表现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能把情感和注意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因为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对疾病与住院的不理解可有恐惧心理,尤其惧怕因疾病或治疗而破坏了身体的完整性。同时,怀疑被父母遗弃和受到惩罚。
2.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尊重患儿,尽快熟悉患儿。介绍病房环境及其他患儿,以助其减轻陌生感。鼓励父母参与治疗和护理计划。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游戏,通过游戏使患儿了解疾病和住院治疗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威胁及住院不是惩罚;还可以表达患儿情感、发泄恐惧和焦虑情绪及进行健康教育。
(四)学龄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此阶段患儿已进入学校学习,主要的反应是与学校及同学分离,耽误了学习,感到孤独,担心会落后。因对疾病缺乏了解,患儿忧虑自己会残疾或死亡;因怕羞而不愿配合体格检查、不愿意回答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也有的患儿会因自己住院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由于此阶段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所以,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多,但表现比较隐匿,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盖内心的恐慌。
2.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要给患儿介绍有关病情、治疗和住院的目的,解除患儿的疑虑,取得患儿的信任,密切护患关系。协助他(她)们与同学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及学习情况。鼓励患儿与同伴和老师通讯,允许同伴来探望。与患儿共同计划一日生活安排,根据病情组织多种活动,鼓励患儿每日定时坚持学习,使其保持信心。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提供自我护理和个人卫生工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独立能力,引导他们安心、情绪稳定地接受治疗。
(五)青春期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青春期患儿独立意识较强,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情绪容易波动,住院后如果医护人员过多的干涉,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也会因为日常生活被打乱而焦虑不安。
2.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注意运用沟通技巧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鼓励其表达情绪反应,以减轻焦虑情绪。与患儿及其家长共同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尊重患儿,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提供给患儿部分选择权,使之更好地配合。
(六)临终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对住院的反应
临终患儿心理反应与其对死亡的认识有关。
(1)婴幼儿尚不能理解死亡。
(2)学龄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仍不清楚,常与睡眠相混淆,不知道死后不能复生。他们还会把死亡与自己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认为死亡是一种惩罚。学龄前儿童最害怕与父母分别,因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是长眠不醒所带来的分离和孤独。只要父母能在身边,就感到安全。
(3)学龄儿童开始认识死亡,但7~10岁的儿童并不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仅仅认为死亡是非常可怕的大事,而不能将死亡与自己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对10岁以下的儿童来说,难以忍受的是病痛的折磨及与亲人的分离,而不是死亡的威胁;能够减轻病痛,与亲人在一起,便能有安全感。随着心理的发展,10岁以后的儿童逐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普遍存在且不可逆,自己也不例外,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因此,惧怕死亡及死亡前的痛苦。
2.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临终患儿的痛苦,如稳、准、轻、快的操作,及时满足其心理、生理需要等。护士应向患儿父母提供护理指导。允许家长守护在身边,参与适当的照顾,临终前儿童常希望得到身体的接触,应鼓励父母搂抱、抚摸患儿。尽量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护理,使患儿与护士能够建立起信任感。同时,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支持患儿。结合10岁以后患儿对死亡的理解程度,要认真面对患儿提出的死亡问题并给予回答,但避免给予预期死亡时间。随时观察患儿情绪的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鼓励。
患儿死亡后,要理解、同情、关心家长的痛苦,在劝解、安慰家长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允许家长在患儿身边停留一些时间,提供家长发泄的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