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断术语
2009版指南对4种慢性咳嗽相关疾病的诊断名称作了更改(表1-2)。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最早由美国提出,指鼻炎或鼻窦炎引起分泌物倒流入鼻后和咽喉等部位,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被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但这一定义并未被广泛接受。欧洲的学者不接受PNDS这一诊断术语,而直接采用“鼻炎/鼻窦炎”来表示鼻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上气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并无典型的鼻后滴流感、鹅卵石样征和咽部黏液附着征。另外,目前无法明确上气道相关的咳嗽是由鼻后滴流刺激咽喉部或是炎症直接刺激鼻部咳嗽感受器所致。基于上述原因,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咳嗽指南委员会修订第2版美国咳嗽诊治指南时,建议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替代PNDS。中国新版咳嗽指南采用了这一新的诊断术语,而且对UACS的定义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在美国第2版咳嗽指南中,UACS的定义仍然局限于鼻炎和鼻窦炎的范畴。事实上,除了鼻炎/鼻窦炎外,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上气道疾病,甚至舌根部病变都可能引起咳嗽。因此,中国新版咳嗽指南定义的UACS同时包括了上述疾病。尽管引入了UACS诊断术语,但在2009版咳嗽指南同时保留了PNDS的诊断术语,一方面是考虑指南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于部分具有典型鼻后滴流感的患者,PNDS的诊断名词比较通俗易懂,仍然有它的优越性。由于结核在国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结核并不少见,第1版咳嗽指南首次将支气管结核纳入慢性咳嗽病因。当时采用临床医师的习惯名称“支气管内膜结核”,但实际上支气管并无内膜这一解剖结构,因此,本次指南摒弃了这个不规范的术语,用“气管-支气管结核”取而代之。另外,目前国内文献对“cough variant asthma”的译法尚未统一,采用“咳嗽变异型”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名称均有,2009版指南将其统一为“咳嗽变异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