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泄泻证治

腹泻古称“泄泻”,泄泻二字含义不同:泄者如水之泄,其势缓;泻者势如直下,其势急。古有“五泄”之说,一谓飧泄,完谷不化,湿兼风也;二谓溏泄,肠垢污积,湿兼热也;三谓鹜泄,泻如鸭屎,湿兼寒也;四谓濡泄,下水而腹不痛,湿盛则濡泄;五谓滑泄,洞下不禁,湿兼虚也。由此可见泄泻的发生皆由于湿,故又有“无湿不作泻”之说。这里所谈的湿,是怎样产生的呢?总的来说离不开脾胃功能障碍,所谓“土虚不能制湿”。正如古人所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不化),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至合污(糟粕)而下降,则泻作矣。故曰“湿上壅而呕、下积而作利”,是为泄泻的发病机制。

泄泻发病的原因与呕吐大体一致,在此不再重复。现仅将泄泻的辨证和治疗介绍如下:

一、寒湿泻

症状: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泻下清稀或溏薄,腹痛肠鸣,或兼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楚,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解表散寒,化浊祛湿。

处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藿香、紫苏、厚朴、苍术、生姜、木香、茯苓、大腹皮)。

如恶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如兼呕吐者,可加陈皮、半夏。

二、湿热泻

症状:发热下利,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其来暴速,粪便稀薄,或水样便,肛门灼热,大便热臭,身不恶寒,小便短赤,口渴,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祛湿止泻。

处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本方亦治表邪未解、里热已成,脉数有力者。用葛根外解肌表,以芩、连内清湿热,亦可加车前子、六一散以清热利湿。

三、暑湿泻

症状:盛暑之际,暑伤于外,湿盛于内,泻下黄水,其势暴急,常吐泻交作,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尿短赤,苔薄黄,脉虚大。

治法:祛暑利湿,化浊祛秽。

处方:用六一散加味(滑石、甘草、鲜藿香、鲜佩兰、扁豆花、鲜荷叶、茯苓、通草、木香、黄连)。

如呕吐剧烈,胃脘闷乱,可加用玉枢丹1g,以辟秽化浊。

四、湿泻

湿泻亦称濡泻。

症状:泻如纯水倾下,身重,肠鸣,腹痛不甚,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利水。

处方:用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桂枝、茯苓、泽泻、猪苓)。

胃苓汤,即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而成,为治湿泻常用之剂。湿兼寒者,还可加姜、附;湿兼热者可加芩、连;湿兼滞者,可加山楂、神曲。

五、伤食泻

症状:泻下粪便,恶臭如败卵,脘腹痞满,泻后痛减,或兼呕吐,苔垢而浊,脉多滑数或弦滑,有暴食暴饮史。

治法:消食化滞。

处方:用保和丸(山楂、神曲、谷芽、麦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若积滞较甚,大便不畅,腹中胀痛者,可酌加大黄,取通因通用之意。

六、脾泻

脾泻即脾气虚作泻,脾虚则水谷难化。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排泄物为粥糊状,泻后即宽,不思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黄,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象缓而乏力。

治法:健脾祛湿。

处方:用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肉、砂仁、桔梗)。

七、虚寒泻

虚寒泻亦称鹜泄。

症状:大便澄澈清冷,色如鸭屎,时时腹痛,得暖则舒,四肢欠温,脉沉细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用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附片、甘草)。

如兼呕吐,可加用灶心土,以温中止呕。

八、肾泻

肾泻即肾阳虚作泻,又谓五更泻。

症状:于黎明前脐下作痛,肠鸣作泻,泻后即安,腹部畏寒,有时作胀,下肢觉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肾暖脾。

处方:用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

九、痛泻

症状:即肝旺脾虚所致的肠鸣,腹痛,泄泻,每因气恼即发作,泻后痛减,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治法:泻肝补脾。

处方: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简要地说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十、滑泻

症状:泄泻日久,气散不收,不能统摄。

治法:虽投温补,未顾收功,必行固涩。

处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

此外如石榴皮、米壳,亦有酸收固涩之功,此时可选用之。

十一、久泻

症状:气陷脱肛不收,四肢倦怠,动则气短,乃久泻,中气下陷所致。

治法:益气升清。

处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