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谈谈急性吐泻的辨证与治疗

急性吐泻,在夏季较为常见,多由饮食不洁或冒暑贪凉、食生饮冷所引起。

吐泻是一个症状,古人把急性发作的吐泻叫做“霍乱”,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里说:“呕吐而利,谓之霍乱。”“呕吐而利”就是吐泻交作的意思,由现代医学来看,它包括许多引起急性吐泻的疾病在内,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从它的症状记载来看,也可能包括着法定传染病的霍乱在内。

急性吐泻症是以上吐下泻为主,吐之前必有恶心,泻之前每有腹痛。吐泻是机体迫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所以轻者因病邪随着吐泻得以宣泄有时可以自愈。但在重症患者多因邪气深入,吐泻剧烈,很快出现许多复杂的症状,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辨证论治。

急性吐泻的辨证,由表里来分,本病初起即是邪居中焦,病在肠胃,应属里证;由虚实和寒热来看,本病热证多在初起邪盛的时候,寒证多在后期液脱阳微的时候。《内经》里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本病热证多实、寒证多虚,所以辨别“寒”、“热”实为本病辨证上的一个重要关键。

在具体辨别“寒”、“热”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本病发病急促,寒热的转变很快,有时看来还是热证,转瞬之间即可变为寒证,不像一般疾病多有一定的阶段性。②一般疾病以四肢厥冷,脉象“沉”、“伏”为寒;本病热证患者,亦可因气机闭塞,阳气不达于四肢而现此脉证,不可一见“沉”、“伏”之脉和四肢厥冷,就认为是寒象。③一般疾病以口渴、尿短为热象,本病患者,多因津液耗伤,虽属寒证,也常出现急性吐泻口渴、尿短。

以上三点常常使人混淆难辨,必须在全身症状中细心推求,才能得到真情实况,其中尤以辨识患者的排泄物更为重要。如患者排泄物有腐臭气味时,多属热证;其不甚臭秽,或所下物如米泔水者,多为寒证。这又为辨别寒热中的一个重点。

急性吐泻的治疗,可以分为寒证与热证两类。现述之如下:

一、寒证治法

寒证每由于患者中阳素虚,脾胃虚弱,食生饮冷,或过于贪凉,致寒湿秽浊壅滞中焦,发生吐泻。其中也有由热证转化而来的。因此治法上多以化浊燥湿、健脾和温运中阳为主。下面介绍几个主要方剂。

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有散寒燥湿,芳香化浊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急性吐泻,症见恶心,腹痛,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

处方:藿香10g,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g,白术、陈皮、半夏曲、姜制厚朴、桔梗、炙甘草各6g。

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化浊、辟恶止呕,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半夏、陈皮降逆止呕,茯苓、白术、甘草和中健脾化湿。

2.胃苓汤(《丹溪心法》)

加干姜、附子,本方有化浊渗湿,温中健脾的功效。用于寒湿内盛,吐泻不止,重伤脾胃,症见肢冷面白,恶心,腹痛,泻下清稀,尿短,舌淡白而滑,脉迟而涩。

处方:苍术、白术、陈皮、猪苓、泽泻各6g,厚朴4.5g,茯苓10g,肉桂、甘草各3g,加干姜3g,附子6g。

胃苓汤是由平胃散、五苓散二方组成。方中苍、白术健脾胜湿,厚朴除满宽胸,陈皮理气化湿,泽泻、二苓甘淡渗湿,甘草和中,肉桂、干姜、附子温中散寒。

3.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有温运中阳,益气固脱的功效。适用于吐泻过剧,耗伤津液,阳气衰微的时候。症见恶心,腹痛,所下物如米泔,目眶下陷,转筋,以及手足厥冷,头汗出,脉微细。

处方:附子6g,人参10g,干姜、炙甘草、白术各6g。

方中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燥湿健脾,人参补中益脾,甘草和中健脾。

二、热证治法

热证由于感受暑湿之邪和食入不洁饮食所致。暑热侵入易于化热,不洁食物入于胃肠便成秽浊,脾胃因之运化失常,发生吐泻。所以在治疗时要用清热、利湿、逐秽、化浊等法。下面介绍几个主要方剂。

1.燃照汤(《霍乱论》)

本方有清热化湿,逐秽化浊的功效。适用于暑秽夹湿的急性吐泻,证见发热头痛,脘痞烦渴,小便短赤,泻下臭秽,苔色黄腻,脉象濡数,或外现肢冷。

处方:飞滑石12g,炒香豉10g,焦栀子6g,酒炒黄芩、佩兰各4.5g,制厚朴、制半夏各3g,白蔻仁(研末临服放入)2.5g。

方中滑石清热化湿,香豉、焦栀子泄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佩兰、白蔻芳香化浊,川厚朴除满宽胸,半夏止呕降逆。

2.蚕矢汤(《霍乱论》)

本方有舒筋、化湿、苦寒泄热的功效。适用于吐泻剧烈,津液耗伤。证见转筋,目陷,口渴,烦躁,小便短赤,腹部绞痛,所下物有腐臭气味,肢冷脉伏等。

处方:晚蚕砂15g,生苡仁、大豆黄卷各12g,陈木瓜10g,川连6g,制半夏、酒炒黄芩、通草各3g,焦栀子4.5g,陈吴萸1.2g。水煎后稍凉徐服。

方中晚蚕砂化浊归清,生苡仁、大豆黄卷、通草淡渗利湿,焦栀子清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止泻,陈木瓜舒络,半夏降逆止呕,陈吴萸配川连可以止呕,配木瓜可治转筋。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本方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暑热内伏的吐泻,证见腹部绞痛,手足逆冷,口渴心烦,自汗,小便短赤,吐下物腐臭气味,六脉俱伏,有真热假寒现象。

处方:竹叶15g,生石膏25g,半夏10g,人参6g,麦冬10g,甘草3g,粳米15g。

方中竹叶、石膏祛暑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甘草、粳米益气养阴,安中和胃,半夏降逆止呕,合用以祛暑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此外有一种“干霍乱”,俗名“绞肠痧”的,发病猝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闷乱不堪,甚则面色发青,四肢厥冷,头汗出,脉象沉伏,乃是气机窒塞、邪浊壅闭现象,也属于本病的实热范畴。治法先以烧盐方探吐,后服玉枢丹化浊开闭。还可以同时使用放血法和刮痧法治疗。

烧盐方:食盐一撮,放于刀上,火上烧之。后用温开水调服,以手指探吐,使浊秽吐出。

玉枢丹是一种成药,处方是:山慈菇、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本药有芳香泄浊,开闭逐邪的功效。

刮痧法:用于急性吐泻邪热炽盛,可以宣通脉络,引邪外出。法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酒杯的边缘或铜顶针,沾香油按下列部位刮之:

1.背部脊柱两侧,自上向下刮之。

2.上下两侧肋间,沿着肋间自背后向胸前刮之。

3.胸部沿着胸骨自上向下刮之。

4.上肢内侧及下肢内侧自上向下刮之。

刮时先轻后重,直到被刮处出现红紫痧点为止。

怎样预防急性吐泻?根据多种胃肠道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应做到以下几点:

1.消灭苍蝇,断绝传染媒介。

2.注意饮食卫生,严格保管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

3.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4.患者用过的碗筷等用具要用开水煮过消毒。

5.夏天不要过于贪凉和饮食生冷。

(原刊于《中医杂志》195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