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基础
从积极的视角来看,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的成果之一,但在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带病存活时间的延长、需要他人照料者数量和比例的增加。据预测,2030年我国需要长期照料护理的人群将超过2700万人。事实上,不仅是失能失智、卧病在床的老年人才需要照护,当老年人身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也可能会造成生活中的不便,需要他人适当的帮助。加之我国50、60年后出生队列的人群陆续进入老年期,空巢化与独居化日趋显著,他们在经历、教育、经济收入、权益意识和能动性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对养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以往关于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探讨,其中一部分研究对老年人失能的评估工具采用基础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来测评,主要有: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失能老年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25%;2011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结果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为8.1%,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总体失能的比例为36.3%。但以上研究对老年人失能状况的考察多数是仅从单一维度进行评估的,或者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简称ADL)的失能项目数来测评,再或者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简称IADL)的失能项目数来评估。
在关于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研究中,对失智老年人的探讨较少,现有研究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老年人失智状况进行评估,如2011年CLHLS跟踪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老年人总失智率为7.6%,但由于样本缺失信息可能导致对我国老年人失智率的低估。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是基于身心健康多方面条件形成的综合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测评,只侧重身体或心理的单一维度评估是不够的。此外,客观身体心理状况的评估固然不可缺少,但老年人究竟是否需要他人照料还应当参考老年人的主观意愿。进一步地,我们认为,老年人是否需要照料还与有无照料资源有关,因而现阶段针对老年人的照料服务资源情况也应被纳入分析视野。本章将根据2014年CLASS调查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中的有关项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