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中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评估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其是否需要他人照料护理以及需求程度的基础,而自报的主观照料需求也是评价老年人是否需要得到照料服务的一个参照指标。对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评估应当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两大类指标的结果。
(一)躯体生活自理能力
在评价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若干领域中,生理功能状况对照料需求可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决定其使用养老服务的行为。本章采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来测量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其中,ADL用于评价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独立活动能力,包括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6项能力。在研究中,按照失能的项目数划分为四个自理程度等级:完全能自理(0项失能)、轻度失能(1~2项失能)、中度失能(3~4项失能)、重度失能(5~6项失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如果受损或丧失,老年人独立生存的状态将难以维系,需要外界提供必要的照料或支持。而IADL用于评价老年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需要具备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购物、外出、做饭、做家务、使用交通工具、提重10斤、打电话、吃药、管理财务9项能力。本章按照失能项目数把IADL划分为四个等级:0项失能为完全自理,1~3项失能为轻度失能,4~6项失能为中度失能,7~9项失能为重度失能。
根据CLASS调查结果,我国老年人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完全能自理的老年人占91.46%,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8.54%(其中轻度失能4.92%、中度失能1.43%、重度失能2.19%)。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约有8.54%的老年人需要家庭或社会提供不同等级和强度的照料服务,其中2.19%的重度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最大。分群体来看,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的比例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水平下降,特别是75岁以上老年人的自理水平下降速度加快。
从我国老年人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衡量结果来看,59.94%的老年人在购物、外出、做饭等方面能够完全自理,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占40.06%(其中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分别占27.65%、6.60%和5.81%)。老年人群体内部呈现的IADL失能特点为农村老人失能率高于城市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水平快速下降,女性老年人IADL的失能率要高于男性老年人。IADL指老年人能够完成基本的社会性活动所需的能力,完成该类活动的能力受损虽然不会直接危及老年人的生命,但会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控制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从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维持他们与外部环境和他人的互动,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因此,对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仍然完好的老年人而言,可通过别人帮助完成做家务、购物、外出、理财等生活事宜和满足相关的需求,但对于ADL受损的老年人而言,由于吃饭、穿衣等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活动存在障碍,对他人照料需求的持续性和不可缺失性就更加突出。因此,我国8.54%的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是对照料服务需求最强烈的群体,必须有其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必备的生活事宜,这部分老年人数量目前约为1880万。而40.06%的I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也应当在生活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外部支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主要心理健康指标
认知能力水平与抑郁水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衡量指标。本章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来测量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情况。该表简单易行,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人们的智力状态及认知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本章对MMSE量表中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能力、回忆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得分越高,表明认知能力水平越高。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认知水平情况
注:***P<0.001, **P<0.01, *P<0.05,下同。
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的认知水平平均得分为13.29分,说明老年人总体认知水平较高。通过方差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男性老年人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得分不断下降。认知水平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与年龄增长相伴随的衰老与老化所致,另一方面也与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认知水平得分也较高,因此农村、女性、高龄老人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可能也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水平低有一定关系。认知水平得分低的老年人面临较大的失智风险,对失智老年人照料服务的强度和难度更大。但我国现阶段对失智老人提供的专业化照料护理服务还很不完善。随着人口高龄化程度的加剧,大力发展对失智老人的照护服务势在必行。
抑郁水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指标,本章采用抑郁量表(CES-D)来测量。量表中的九个项目中有三项表示积极情绪情况(心情很好、日子过得不错、很多乐趣),有两项表示消极情绪情况(感觉孤单、心里难过),有两项表示情感边缘化情况(感觉没用、没事可做),还有两项表明躯体症状情况(食欲不振、睡眠问题)。被调查老年人在过去一周经历的每一个感受或症状频率计为0(没有)、1(有时)、2(经常)。抑郁程度的得分范围从0到18,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的程度越高。结果见表3-2。
表3-2 中国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情况
从表3-2的结果来看,我国老年人抑郁水平平均得分为4.42分,说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比较低。农村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显著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逐渐升高,75~79岁组老年人的抑郁水平相对于较低年龄的老年人有显著增高。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对抑郁水平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合相关结果也可以推测,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增高与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有紧密关系。因此,在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时,不仅要关注他们外在的生活需要,还要重视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缓解其孤独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防止抑郁、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三)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及照料需求
老年人对照料护理的需求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身心的客观功能和水平,也可以通过老年人主观评价的健康状况和对生活起居帮助的自报需求反映出来。其中,健康自评是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水平的一个综合感受结果,认为自己“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对他人照料服务的需求也比较强烈。2014年的调查发现(见表3-3),我国“比较不健康”的老年人占21.27%, “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占6.05%,二者合计为27.32%,即四分之一左右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不佳。在农村老年人中,自评比较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比例共约占三分之一(33.84%),远高于城市老年人。此外,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也很明显,女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较差。
表3-3 分城乡、分性别中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 单位:%
此外,关于“您现在需要别人在生活起居上(如吃饭、洗澡、穿衣、上厕所)提供帮助吗?”这一主观照料需求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7.66%的老年人需要别人在生活起居上提供帮助,这与采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衡量的结果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