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选题优化的意义

·于波·

选题是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选题的质量决定着出版社的定位、在读者中的品牌认知及市场发展前景,进而决定着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行业也积极响应,吸收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出版物相继出现,并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回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5年是图书出版产业超常规增长阶段,1986—1994年是图书出版产业的调整与徘徊阶段,1995年至今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处于新的增长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图书总印数为37.74亿册,2015年达到79.20亿册。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8万种,较2013年增加0.4万种,增速回落。

可以看出,经过快速发展之后,整个图书出版开始放缓,市场上的图书产品已走到了从缺到有、从缺到足的阶段。基于此,仍然采用不加区别的粗放出版模式,对图书选题不加选择、甄别,以品种竞争为主已不再适应现今的市场变化和发展。出版行业发展更加理性,出版物更加贴近市场需要。

近几年,一些发展领先的出版社,开始放慢脚步,思考自身的产品定位。控制选题规模,优化选题结构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的共识和策略。我们都知道,走过粗放式发展阶段,优化选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选题优化的作用

从出版社的角度,优化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优化选题,可以更专注于自身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在每个产品市场都形成影响,大部分出版社以一两个产品市场为主。如外研社的外语类图书,清华社的计算机类图书,中信出版社的一般市场类图书,人大出版社的经管、法律、人文类图书,不同的出版社在读者头脑中的认知是不同的。每个出版社受人力、物力所限,专注于其被市场认知的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会更快获取市场份额,形成优势。以人大社为例,其经管教材作为全社的标杆产品,占据着非常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因起步晚,内容和市场不够接轨,一直处于低效益运作。通过与课程相互匹配,对产品进行取舍,淘汰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编辑力量得以较好地释放,减少了资源的占用,从而可以更集中发展优势专业,如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

(2)优化选题,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印制码洋大,利润不一定高。出版行业越来越清楚,不能以码洋的多少论英雄,在关注码洋的前提下,要更多关注效率和利润。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考核单书利润,权衡整体利润。削减负利润的书是当务之急,先保证不赔钱。导致负利润的图书得以不断出版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码洋考核的导向,很多出版社都经历了不考核、码洋考核到利润考核的发展过程,负利润图书是这种运作模式的产物,随着管理的精细化,这类图书必定会减少;二是编辑缺乏核算的习惯和技巧,或者缺乏核算的系统和工具。随着出版社管理的精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负利润的图书必然会减少或者消失。从整个出版领域来看,优化选题,可以少出低效图书,降低出版成本。

(3)优化选题,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优化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不同的出版社,定位和资源优势不同,专注点也不同,通过优化选题,选择最擅长的出版领域,可以解决出版领域低水平重复出版的问题。读者也会因此而受益,降低图书选择中的机会成本。从整个社会来看,优化选题可以减少资源的极大浪费。出版行业主管单位应更关注对重复、低效选题的限制和引导,形成更良性的出版环境。

二、优化选题的方法建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关注优化选题,提高效益,但实际运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或者选题数量压不下去,或者盲目压缩导致结构失控。一线业务部门也会出于各种原因抵触执行,导致优化不优,选题数量不降反升。建议出版社可尝试如下方法:

(1)首先对自身的全部选题范围进行审核,根据自身的实力按优劣排序。在内部先将同类出版物的不同部门进行职能合并。如有多个出版部门可以出版一般市场类图书,可以整合成一个部门,对策划编辑的出版范围进行分工,对营销编辑和文字编辑进行共用整合,整合后的新部门人数上会更精简,职责会更清晰,任务也可以更明确,最终效率会更高。对于教材为主的出版社,可以根据学科设置,以学科定部门,避免因人设事。合并相近出版物内容的部门。从组织结构设置的角度来看,当企业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职能制管理模式比扁平制管理模式会更有效率。采用这一做法,企业管理者要平衡不同选题间的关系,除了一些极特殊的选题外,其余全部选题都应纳入管理范围中,要一视同仁,统一管理原则。最初在选题整合时会经历痛苦的过程,但整合到位后,效率必然会提升。当然,其中会涉及人员的去留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可以配合运作,合理分流人员。

(2)其次通过考核指标引导优化选题。考核是企业的指挥棒,码洋考核导向下,无效率做大成为必然;单纯的利润考核导向下,低俗的出版物也会应运而生。好的出版企业,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效益,甚至要更强化社会效益的作用。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加强过程管理,对结果进行引导,进而再优化考核指标将形成良性循环。考核不是目的,所以要引导人的自主意识,让优化选题成为出版企业一线人员自然的反应,要让其自身真正意识到优化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相比传统的出版企业,社会上的图书出版公司、工作室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原因就是它们的生存压力更大,更关注效益,也更清醒地对待每一个选题。

(3)出版社要有取与舍的决断。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出版企业很容易迷失其中。市场中的需求有许多种,专注于哪些是出版企业面对的最艰难的抉择。是否有利润的都要做?从企业的角度看,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是有限的,投入在一个细分市场,必然会放弃另一个市场,出版企业要决定取的领域,更要决定舍的领域。很多企业在看到有利的市场时,常缺少整体权衡,盲目进入,看似也得到了微利,但实际上,一方面,不仅增加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另一方面,也丧失了投入在更有利市场上的机会。举例来说,近几年,培训市场日渐兴起,很多大学出版社因出版高校教材的缘故开始介入培训市场,初期,培训力求以宣传出版物为目的,收支相抵即可。随着经验的积累,各出版社发现,培训不仅推广了图书产品,更增加了获利机会,很多出版社觉得培训市场空间无限,纷纷成立培训部,进入培训细分市场,也都有所获利。从整体来看,此决策并非最优。首先,培训的核心资源不在出版社,讲课的专家要外聘,内容依赖专家确定,时间依赖专家决定。其次,培训获益的持续性难以保证。培训依赖大的市场环境,专家资源的多少,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如十年或者更长,很难把培训变成核心资源。最后,人力投入的增加与取得的收益不相称。成立培训部门,必然要投入新的人力资源,相对收益,投入成本也不低。总之,企业在决定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时,要综合考虑权衡,对资源进行合理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力量,取得最优绩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手段的普及,移动终端的使用对阅读方式的改变,新一代人阅读习惯的变化,无线网、4G无处不在对信息量的加大的推动作用,阅读及出版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轻阅读、快阅读越来越多,面对琳琅满目的出版品种,读者选择的时间越来越短,如何更有效率地将信息传达到终端,是出版企业面对的新的课题。

变化会推动进步,也会扰乱心绪。保持最初的出版理想和坚持,是出版人的信念。图书,曾经是很多人心中神圣的领域,它不仅装载着沉甸甸的知识,更装载着传承和信念。作为出版人,要以一种神圣的态度看待出版,不能因技术的发展随意出书,不能意识到了仍出版无用的图书,净化市场、保持图书最初的神圣是我们每个出版人的责任。

好的编辑,从具有渗入骨髓的优化选题的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