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合作学习的由来及概念,列举并分析了合作学习在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较,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其优点,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思维,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实践教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其局限性,对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提问类型、课堂设计
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普遍较强,大部分学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约一半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校研究生院近年来采用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研究生系列英语教材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教材。通过近五年探索合作学习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创造出气氛活跃、活动丰富的教学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或共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很快被广大西方国家视为一种时尚的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世界50多个国家进行了实践。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合作学习作了定义。如合作学习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斯莱文(Slavin)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转引自王凯,2003)这个定义涉及合作学习的奖励机制——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是对传统教学中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估的一个突破。它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竞争与合作。而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进一步发展了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将其定义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转引自王凯,2003)此定义更强调了合作学习对小组个人的意义。合作学习理论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英国的梅瓦理克(Mevarech)女士则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转引自张景华,2003)这个定义侧重强调了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虽然这些定义有其深刻的意义,但是这些定义有的过于笼统,有的有些片面,未能完整地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实质。
有革命性突破的定义来自加拿大学者文泽,他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生随机或有计划的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转引自王凯,2003)这个定义一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异质团队或小组”,从而提出了一种分组的选择,现在被确立为合作学习中小组构建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第一次阐明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监控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也有国外的研究表明,同质组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更能促进小组目标的达成及个人成绩的提高(John Baer, 2003)。在进一步的合作学习研究中,王坦先生在<<教育研究>>发表的文章中引用埃里斯(Ellis)等人的理论,将合作学习进一步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2002)这个定义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合作学习的定义,涵盖了合作学习中小组构建、目标达成、奖励原则等要素,同时强调了合组学习中教学动态因素互动。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近年来我主要承担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工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这里我主要探讨合作学习在研究生英语阅读和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2.1 课前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前按照学院教师自己命题的英语考试成绩分组,以最高成绩为A,最低成绩为D为例,每组由A, B, C, D四位同学组成,每组设一名责任心强的组长。通常,英语阅读和口语课程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小组的成员要做课前准备。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络资料,每位学员写出:“What I've known (我已经知道的知识)”以及“What I want to learn” (我想学习的)的内容来到课堂。
课前学生按小组坐好,交换传阅纸张上自己写的内容,通过几分钟的自由交流,大家对本单元的话题就有了多角度的了解,有助于课上各项活动的展开。
2.2 课上合作学习
课上设立竞争奖励机制对促进合作学习有显著效果。这里的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及奖学金挂钩。阅读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合作设计阅读理解问题并且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多角度思维,互相启发。研究生的教学班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科背景广泛,通过交流文章内容,可以弥补自己某学科领域知识背景的不足。课程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可以对文章主旨提问,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随着课程的深入,很多学生就文章内容等层面向其他同学提问,如“How does the plot develop in the story? ”再如,有一篇Sidney Hook撰写的文章,叫做“In defense of Voluntary Euthanasia”,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和经历出发,阐明了自己为安乐死辩护的立场,文章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但是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针对课文提问,就可能落入文章作者的思维套路。所以,教师在学生合作讨论中,仍然要作为引导者,提示学生可以从反面质疑原文作者的观点,因此在我的课上,学生就能谈论出The disadvantages of practicing Euthanasia。如果不引领学生的提问思路,我们的学生很可能就错失了一场思维的交锋。这些补充的讨论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实行安乐死带来的种种问题。学生分析了原文作者的立场和局限性,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口语课中,我除了运用典型的小组讨论外,还常采用辩论这种合作方式。学生需要在激烈的场景中阐述自己的立场。通过辩论分组,学生不仅要学会组织自己的组员有序出场,阐明本方观点,还要研究对手的可能提问以及漏洞,双方都要深入研究辩题,灵活应对,弥补自己队友的不足,同时向对手发难。这种场景,非常像未来的“商战”或“外交”场合,学生有了与队友和对手的交流经历,有助于未来事业的发展。
角色扮演是口语课另外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交际任务。为了激励学生,我通常观察学生的行为,为了更好地表现场景,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性格特征、角色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任务。比如单元话题是谈论理想职业,教师通过创设英语面试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扮演面试人员,另一组扮演应聘者。两组同学分别用英语设计自己面试的问题或回答,同时进行换位思考,接着大家轮流扮演不同角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积极训练自己的思维并练习说话的技巧,为未来的择业做准备。实战过后,先让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向学生提供自己的建议。通过此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了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操练。
2.3 课后合作学习
通过创设校园文化,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除了课上的合作交流,课下,我们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网络英语会客室、北京外语游园会等活动。通过电子邮箱,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的英语原著或美文,分享阅读,这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人生更充实。
三、合作学习的反思
3.1 合作学习的益处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照顾下,大多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分享的情感需求并不强烈,也很难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然而,未来社会竞争激烈,无论我们的学生在哪里工作,都需要合作精神。大学校园的英语课程内容,有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尽快提升自身价值。通过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英语阅读口语课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师生关系也得到融洽发展。正如王坦在2001年指出的,由于合作学习在改革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作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3.2 合作学习的局限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我们认识到不是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合作,合作学习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需小组合作学习,而探索性的思考题,拓展性的训练题,比较性的分析题能够形成认知冲突,发挥集体力量能更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更适合合作学习。再次,由于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班级人数较多,50人为一个班的情况较多,课堂合作讨论时间不宜控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因此,经过一小段实践,教师可能要调整小组,使学生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同的语伴更好地合作完成任务。这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小组公平、客观的评价也需要教师尽心设计,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3.3 关于合作学习的建议
首先,我们提倡教师之间能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实践的经验。比如,建议教师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方法要和学生的年龄、英语水平相匹配。但是评估方法不要过于细致和繁琐。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当每几次课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教学目标,针对最棘手的问题涉及评价量表,也就是说每次合作学习的评价项目可以不同,也可以几次课评价一个项目。
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合作目标,合理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能否明确合作目标对小组活动的效率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Andrea Mueller; Thomas Fleming, 2001),教师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益处的讲解以及对学生合作目标的明晰阐释对进行合作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合作学习可以提供信息差,使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可以学习聆听别人的见解,并且学会处理矛盾、化解危机的能力)。但是,我们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始合作学习时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师不能期盼合作学习立即生效。学生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再次,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认识到合作是一种态度与品质。正如王坦于2002年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课堂中得以实现,首要的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坚信,在现代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生存。
参考文献
1.Andrea Mueller & Thomas Fleming. 2001. Cooperative Learning: Listening to How Children Work at School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Heldref Publications(8):259.
2.John Baer. 2003. Grouping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Learning[M].Philadelphia,PA: Heldref Publications.
3.王凯.2003.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4.王坦.2001.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5.王坦.2002.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6.王坦.200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J].教学研究(2).
7.张景华.2003.合作学习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