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详细规划课程开放式教学改革
钱俭
摘要:通过分析居住区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讨这门课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促使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教学改革;开放式教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城市规划是大力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并引导广大城乡和谐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社会经济急剧变迁的全球化过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经历了从研究城市物质空间为主向多学科、多维度的发展,即将城乡规划由空间研究为主扩展到经济、文化、心理、景观等各个领域,再到城乡规划空间研究核心理论的回归。显然,城乡规划学科在直面城市发展的现实挑战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作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城乡规划教育却显得相对保守和落后,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改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需求,构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促进师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掌握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核心内容,又能通过开放的创造型学习提高复合能力从而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
教改立足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城乡规划、建筑学现有专业资源,同时借助校企合作以提取和吸收最新设计方法和市场信息,整合教学资源并优化教学过程。
1 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居住区详细规划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设计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城乡规划专业由建筑学平台向城乡规划专业转换的过渡时期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相关专业的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的培养计划也开设了居住区详细规划课程。居住区详细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最微观层面,存在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界面,其实际项目属于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景园设计院的共同市场。
以往居住区详细规划的授课已然不断在进行教改方面的尝试。前期依托设计院的工作程序重组了教学过程,采取了“婉拒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团队式协作、设置教学助手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近于真实工作环节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构架的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程序及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
综合说来,前期教改初步开拓了该设计课程对社会需求的开放性,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仍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师资,教学团队缺少多学科教师的交流、工程师、管理者与教师的思维碰撞,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创新不足,如何在后期的专题式教学中进一步开拓设计课程的开放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仍值得不断探索。
2 教改目标
(1)拓展课程的开放性,优化教学进程,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从“应试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复合能力。
(2)引导团队合作,形成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开放的学习习惯,真正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
(3)促进城规、园林、建筑等学科交流,有效沟通学校和企业,丰富教学团队。
(4)提高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
3 教改内容
3.1 基于开阔视野的教学资源构建
本文探讨的首要改革内容即依托多种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分配不同教学资源的授课比例。教改将引入建筑学、风景园林两个方向的非责任教师参与,同时结合“千人业师”工程,邀请设计院工程师以及规划局的审批专家,组建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学团队。杭州市拥有城市规划展览馆、房交会等多种社会资源,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社会资源亦可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
3.2 基于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组织
对应开放式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设计多任务多平台的教学进程,设置设计专题系列。对应培养目标的复合能力要求,教学进程设计为任务菜单选择、优秀方案解析、基地调研、一草设计、参观认知、二草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工程管线设计、文字排版等阶梯递进式环节。同时,依据居住区详细规划的进程及工作重点将设计中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成相应专题:基地调研、方案解析、规划结构研究、住宅单体选型及群体空间处理、景园设计方法、方案评价等,通过主题讲解、布置任务、执行解决等环节激励学生参与。
3.3 基于自组织的学习小组构建
引导学生成立学生学习小组,通过阶梯递进环节自组织形成结构,自行产生学习领袖及跟随者。学习小组在现场调研、专题研究、成果汇报等环节合作交流,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学习,并进行监督评价。学习小组在与教师、业师交流的同时,引导其向小组间、高低年级间、不同专业间交流,向电子网络延伸,向实习单位延伸,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自发开放的学习习惯,真正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创造型学习模式,这也是本次教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4 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4.1 业师及非责任教师的选择
以知识互补、中级职称以上为基本标准,在方案解析及一草设计阶段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作为第一业师,在方案评价阶段邀请规划局的审批管理人员作为第二业师,两位业师从设计及管理两个角度进行执业的实战经验传递。非责任教师邀请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两位教师,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进行搭档授课。难点在于业师及非责任教师与学生时间上的配合。
4.2 大量资源与有限课时的分配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课时基本为64节左右,仅仅靠有限的课内授课根本无法完成设计作业,学生必须在课下进行主动学习。参照前期教学经验,以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课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4.3 学习小组的组织及运作
学习小组成立初期,教师应予以明确的任务引导,但不干扰其具体运作。小组结构出现学习领袖和追随者后,应重点关注学习领袖的自我超越和团体学习环境。对进度缓慢的同学采取组内监督评价,并采用教师辅导+组员辅导的形式,以强化个人塑造。
5 结语
基于学科交叉、校企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顺应了学科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和教育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面对社会各种新型规划的复合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校企的专业交流,增强教学团队的整体力量,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薇薇.居住区规划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5(8):100-101.
[2]李若旻.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3]吴峻,王操.适应现代居住模式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8-50.
[4]孙良.居住建筑教学课程整合与研究型教改试验[J].高等建筑教育,2007(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