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o”思考法主动学习的小团队互评教学改革
刘虹,郭莉
摘要:设计课程需要的思维方法是在进行创意时,对解决问题产生新的创意,而水平思维法、“Po”思考法是增加人们在分析事物可能性时的发散思维,这有助于设计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在一个时段中既接受最新的知识,又能发挥思考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自内心的学习和探索相关专业知识,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学生小团队应用“Po”思考法,建构了一个合作的主动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弹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开放式的学习中,推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Po”思考法;小团队;主动性;合作
城乡规划学科作为具备设计能力的专业,其带有显著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软件的开发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大学生能自己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面对面相互沟通和合作能力却降低了。同时,由于某些学校设计类课程的专业老师与学生的比例无法达到理想的比例1∶6或1∶8,课堂的教学辅导面临着知识点无法深入灌输和难以及时解决学生疑问的困境。为了照顾全体同学,完成相应的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方案的讲解也只能浮于表面。因而,为了更好地掌握设计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协作、沟通的能力,本文采用了小团队应用“Po”思考法进行互评的课堂教学改革。
1 水平思维法与“Po”思考法
1.1 水平思维法
垂直和水平思维法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博士(Dr.Edward de Bono)所倡导的广告创意思考法,因此,此方法通常又被称作德·博诺理论。课堂教学多以垂直思考(vertical thinking),就是逻辑思考、纵向思维为主。而设计课程需要的思维方法是在进行创意时,最好能对解决问题产生新的创意,而水平思维法、“Po”思考法是增加人们分析事物可能性的发散思维,有助于设计的多样性。水平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horizontal thinking),又称为德·博诺理论、发散式思维法、水平思维法,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摆脱已有知识和旧的经验约束,冲破常规,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观点和方案。德·博诺博士认为水平思维就是设计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 “Po”思考法
“Po”是博诺博士发明的新单词,他把水平思考的整个概念全部集中在这个单词上。水平思考是一种对事物情况各种可能性和假设的枚举,而“Po”就是源自英文possibility(可能性)、suppose(假定)、poetry(诗歌)和hypothesis(假设)中共有的字母“Po”。传统的逻辑思考注重判断和选择,非Yes即No。博诺博士告诉我们:在Yes和No之外还有“Po”。因此对课程设计的方案,同学们可以提出很多“Po”,小团队之间相互讨论,提出建议。老师所要回答的并不是yes或no,而是选择哪一种“Po”是比较有创新、有理念,可以深入研究的,当然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
2 “Po”思维的意义
(1)规划设计课分小团队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的内容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结合各自的兴趣分组参与课外学习资料的收集及分析,小团队的团队合作展示相互学习的成果,并进行成果汇报和心得交流,使同学们互动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特长,树立学生自信心。
(2)通过水平思维训练、“Po”思考法培养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积极参与和合作的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3)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成果形式和设计成绩考核办法,重点关注学生小团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擅长能力的发挥,关注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以设计小团队之间的相互评价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老师的评价只占小部分。
(4)促进学习的团体荣誉感,带动专业课程的拓展学习和国际交流。
(5)提升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的作品质量。
3 主动学习的小团队互评
3.1 学生小团队合作的互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规划设计专业的教育多以学生个人提交设计作业而进行成绩评判,学生们习惯了“老师授课—做设计—提交作业—老师评判”的流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师生交流是一对一的,这虽然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但忽视了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欣赏和尊重、相互协调的能力。
3.1.1 学生小团队组建
城市规划专业所涉及的设计课程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团队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讨论,有相似设计构思方向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小团队,根据老师讲授的知识和作业任务自己拟定学习计划、内容、须达到的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这些都是进行设计前的准备阶段,需要与老师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目标,以便作为最后学生互评的参考指标。
3.1.2 设计过程的合作交流
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多样,如何让他们突出自己的强项和特点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和鼓励。目前的学生都是90后乃至00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加上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正呈现多元化。自我意识较强、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等都是他们的通病,小团队的氛围起到了一个大家磨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紧,老师的精力和知识面有限等,都无法将他们的创意进行下去,这是很可惜的。因此,在设计学习阶段,同学们达成的设计的新理念、闪光点,可以在小团队中充分展现出来,讨论、争论之后最终达成一个共同目标,大家一起努力完成设计任务并达到相应的学习深度,取得最好的成果。小团队的想法与疑问必须及时沟通和解决,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个体强项又培养了学生相互沟通、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和协调的能力。这是个性的挖掘、展示和共性的达成过程。
3.1.3 互评学习和总结
最后阶段,每个小团队进行各自的设计过程和成果的陈述,根据前期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团队间进行相互评比打分,指出错误和欠缺的地方,老师只作总结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竞争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完成高质量的作业,还会影响到将来的创业意识,从长远来看,这是很重要的。同时,老师在指导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新能量,建立可行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知识。这样,即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从而使教学模式变为“小团队组建—设定目标—做设计—提交作业—同学互评—老师总结”的流程。
3.2 “Po”思考法的小团队互评目标
(1)培养有自信心、有团队合作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有个人专长、有创新意识、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大学生。
(2)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内部团结和睦,有共同目标,相互信任,有一定凝聚力的班级团队。
(3)课程设计作业的成果多样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发挥和过程学习。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的、自主性强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方式多样性,加强了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5)从直接的教师课堂授课、回答问题转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3.3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减少教师课堂讲课的时间,讲课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知识和概念。
(2)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
(3)学生小团队成员对方案各抒己见,但最终又要达成统一的研究方向。
(4)小团队间互评要公平、公正。
3.4 可行性分析
大学设计类专业进入二年级以后每个学期均有不同要求和题目的设计课程,很多高校基本以大班教学为主,而且学校结合课堂教学还安排有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学生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希望得到能力展现和肯定的阶段。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逐步推行和实施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的团队学习方法,促进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巩固,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理念。
课程教学以团队合作学习为基础,4~5名同学自主组织为一个小团队,根据专业设计阶段的题目,以小团队为单位提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减少,把必须掌握的、关键的知识点分配到各小团队中,小团队成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知识点,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分别进行讲述,教师只做总结和指导、建议,确定每个小团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小团队间相互学习。每个设计阶段,都要展示设计过程成果,小团队里每位成员各抒己见,锻炼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小团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因而推动了个人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个人发展交流活动,从而创造一种团队的学习或“组织能力”。学习活动分为个体学习、小团队学习和小团队间互相评价三个部分。每周的课题教学还可以安排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既丰富了日常知识,了解了同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5 具体实施计划
课程设计前期,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安排学习进程。课外布置表达自我兴趣的小作业,该兴趣要与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启发式的范本,逐步引导学生的兴趣向设计主题发展。
课程设计中期,学生进行团队组合,并自主拟定任务书。老师对各个小团队布置重要知识点任务,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积极促进团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在不同阶段,学生分别讲述各种知识点。在中期作业完成过程中安排一次成果展示和辩论会,同学们在团队比赛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
课程后期,小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最后的作业成果。作业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但要求团队合作成果要完整,成果质量优秀的团队推荐参加第二年的或者以后的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
4 结语
学生小团队应用“Po”的思考法,建构了一个合作的主动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弹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把学生引导到自我开放式的学习中,推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把原先老师传授为主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Po”的思考法又将引导他们的专业兴趣,推动各个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学生个体在一个时段中既接受最新的知识,又能发挥思考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发自内心的学习和探索相关专业知识,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学生不仅改变了学习模式,还会影响到将来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