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
大学教师的“职业规划师”角色定位与思考
冯雨峰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人职匹配和职业锚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大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角色,不单是要做好一名专业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的导师,其中最迫切的是要当好“职业规划师”。大学教师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与矫正,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人格类型,及时调整学生的专业方向与重点,做到因材施教;既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也为学生个人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教师;职业;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现代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也是如何为社会发展培养适合的人才。
21世纪初开始,我国大学在规模上有了超常规的发展,大学招生录取率大幅度上升,同时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为此,社会上有一种声音:中国大学发展过快,使得从事“白领”工作的大学生找不到岗位,同时很多社会上原本只需要中小学毕业生的“蓝领”岗位招不到人。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个问题是,“蓝领”岗位是不是一定不适合于大学毕业生,回答是否定的。在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蓝领”岗位已经不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代名词,这些岗位需要创新,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需要知识和技能,需要受过一定专业教育的人来担当。第二个问题是大学生是不是不能从事“蓝领”工作,回答也是否定的。从岗位需要上看,基层岗位的各项工作更加需要创新和提高;从收入水平来看,随着社会进步,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大学毕业从事“蓝领”岗位工作的最大障碍是观念,“大学生种地”是新闻,“大学生卖肉”更是新闻。这些陈腐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时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造成规模较大的“结构性失业”。
造成“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在学生;但更主要的是在学校、在老师。学校和老师在招生阶段专业介绍不清晰,甚至对未来就业前景夸大其词误导学生,此其一;进了学校,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予学生调整到符合其专业兴趣的学科专业,此其二;因循守旧,不关心社会发展需求,或者知晓也不用心改进,拿自己老师的内容教法照本宣科,此其三;对优秀学生只考虑是不是可以参与自己的课题与项目,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挑战新的方向和领域,客观上耽误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此其四;毕业就业时,不对学生的人格类型、专业兴趣认真分析,明明知道岗位不适合某学生,也任其“先就业后择业”,以完成专业就业率为第一目标的任务,此其五。
综上所述,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学校是关键因素。在目前职业规划师队伍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教师,更是学生人格素养训练、专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师。
1 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1.1 职业
职业不能等同于“养家糊口”的工作,职业是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获取合理报酬的过程。职业既是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包含人的精神追求。
1.2 职业生涯
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叫职业生涯,它是人生职位变迁过程,是人的成长记录,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落的迷惘。
美国学者施恩、萨帕等对职业生涯的阶段进行过研究。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不同阶段,分别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入职准备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新员工阶段、学习成长阶段、职业中期适应阶段、发挥影响阶段、稳定工作阶段、准备退休发挥余热阶段。萨帕根据人的年龄将人生分成五个阶段十个时期,见表1。
表1 萨帕职业生涯五阶段划分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后半段,为过渡期和尝试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的最佳时期,属于入职准备阶段。
1.3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对自己整个职业发展方向作出的统筹安排。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受家庭以及社会关系制约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估计偏于保守所做的安排,是保守型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估计偏于乐观所做的安排,就是乐观型职业生涯规划。那种“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职业生涯安排,就是乐观型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起始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特征: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较早,往往中学阶段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初中阶段的孩子就要请专业人员做职业兴趣分析;二是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这些专业人员往往都有心理学、咨询学等相关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开设个性化的辅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实行以学生为本位的理想主义模式,帮助大学生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质,树立自我概念,从而初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环境类型;四是注重社会参与的实践活动,如建立“社区生计教育联盟”,发布关于“社会各界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类职业提供便利条件”的相关政策等。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近年有了较快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入学始业教育、职业规划项目竞赛、教师课堂教学和毕业实践与论文(设计)的各个阶段,但是相对于多样化的学生个体情况和复杂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开展时间,还是从个性化发展等方面都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至少,需要所有的大学教师都加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队伍中去,充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的新角色。
2 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角色定位
广义地说,职业生涯规划师就是做两件事,一是“为活找人”,二是“为人找活”。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一是应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爱好、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所需要的条件、知识、在不同岗位上所占的优势、劣势和补偿、机会与前景;三是前面两个要素的平衡。大学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师”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二是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满足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2.1 心理分析与引导
从本人多年教学的情况看,几乎每一届都有那么几位学生经常缺课,而且学业成绩普遍排名靠后,与他们交流后发现,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智力正常,个别的甚至十分聪明。据学院学工部分析,学业成绩超越或接近“挂科”警示线的同学,80%是因为“懒惰”,那么导致学生“懒惰”的原因又是什么,随着交流的深入,发现大部分同学“懒惰”的原因是对专业没兴趣。
霍兰德根据心理特征和专业兴趣,将人的职业倾向划分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等六种人格类型,并按照人的职业倾向把最强前三项编排成兴趣代码。霍兰德还根据各种职业对不同职业倾向的要求,按前三项编排成216组职业代码,他的合作者和学生根据职业代码的意义,对12000多种职业进行了分组,如土木工程(RIE等)、建筑学(EIA等)、给排水(RCS等)、城市规划(RSI等)。
也就是说,学生对专业没兴趣,其实不是他们的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所以专业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分析个人专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并通过心理调整,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个别实在难以进行心理干预和调整的,应当及时安排转到合适的专业。
对于适合专业学习的同学,也要考虑细分,在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下面,有做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的,也有做绿化景观、住宅总平面和城市设计等微观规划的,这些工种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专业技能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所以在“霍兰德职业代码”中,适合城乡规划专业的职业倾向类型不下十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以求在职业选择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2.2 市场调查与适应
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大学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与岗位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学教师应当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及时掌握本专业应届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了解他们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时淘汰陈旧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增加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理论和方法。大学教师应认真调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本专业学生提出的新机会和挑战,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商业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专业学生可以做服务商APP的设计和新网点规划工作;房地产中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城市规划知识的市场分析师;肯德基门店选址需要丰富的城市规划知识,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去做高级投资决策管理人员;甚至,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也需要城市交通规划知识,我们的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能训练后,汽车要比别的专业出身的销售员卖得多,生意比别的专业人员做得好。
况且,当今社会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同时,也还有很多好岗位,找不到适合的毕业生,后者的问题要甚于前者。所以大学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还要做好“为活找人”的工作,就是要为社会发展找到合适的人,一旦发现缺位严重,我们就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为这些部门和岗位培养有能力担当和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这是大学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意义和出发点,是国家愿意投资兴办教育的目的所在。
3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几点思考
3.1 工作要尽早介入
大学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工作应当从招生阶段开始,在招生宣传的专业介绍中,要让考生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未来要从事的专业,不仅要了解专业的社会功能、作用和前景,也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和从事这个专业将要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职业兴趣与本专业的匹配程度。
大学始业教育是一个专业新人入行的开始,全体教师应该盛装出场,逐一介绍自己的专业课程内容和自己能为专业新人提供什么帮助,大学始业教育应该具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让同学知道,这些老师以后不仅是自己的专业教师,更是自己入行的职业导师和引路人。
3.2 融入教学科研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把所讲授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范围和重要性告诉学生,同时提出需要探索的新领域,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和设计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和科研实际,多给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的机会。
3.3 全程跟踪负责到底
毕业实习(工程师或规划师实习)阶段是大学生离职场最近的社会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长和兴趣,帮助学生选择好实习单位和实习课题,有条件的要尽量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多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环节,学生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论文或设计的题目。与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范围相比,学生的兴趣、社会的需求可能更重要,也更能代表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4.1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必修课
从我国现行教育模式看,读研已经是职业方向基本明确后的继续深造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前职业阶段。所以,大学是人生从学习走向职场的最后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阶段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
4.2 教师是最佳职业生涯规划师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企业和组织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类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爱好,结合企业和组织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制订个人在组织中的定位与发展规划,其基本特征是职业方向和要求相对明确,发展通道也相对固定;二是社会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为一般客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这类规划的特征是机构为客户寻找社会上最热门、最有发展机会的职业门类,规划结果往往脱离个人实际;三是大学教师协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这类规划的特征是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生理类型和天资相对比较了解,对本专业的职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比较准确,大多数老师还有本专业的职场经验和阅历,因此,理论上大学教师是最适合做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
4.3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在现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兴趣测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等制度,要建立大学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制度,如探索与完善“书院”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功能,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制,导师应当根据专业职场的现状情况、发展趋势和学生职业兴趣、学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与调整,为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学习与实践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给出合理的建议,并督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