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吴越文化研究,为推出地方特色艺术着力
——中国吴越文化研讨会追记
理论的意义贵在对实践的科学总结与正确指导。理论研讨会贵在开得实实在在,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存在价值。这是1993年6月24—27日在浙江慈溪举行的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代表们的共识。也正是由于主办者的思想明确,这次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开得比较成功,深化了吴越文化的研究,并为在当代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做出了科学论证与预测。与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领导以为,这次研讨会“是我国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彬先生盛赞研讨会“填补了吴越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将极大地推动地方特色文艺的发展”。
“吴越”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吴、越两个国家,以后历史上习惯地把两国故地泛称为“吴越”,沿袭至今。所指地理位置大概是,“吴”指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地区,“越”指钱塘江以南,仙霞岭、洞宫山以北地区。“吴越文化”就是指这一自然区域内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吴”和“越”文化在历史的嬗变中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许多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化而言的整体意义上的共性。
这次研讨会于学术方面的主要收获为:(1)地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从某种意义讲,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体,它从古至今大多存在于群众文化领域内。吴越地区初创民间艺术有实证可依的当推河姆渡文化。关于其中举世闻名的“双凤朝阳”所展示的具象及内蕴,有学者认为圆雕表现的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具有完整形象的太阳神具象。这种说法被许多专家认同,并以为应将“双凤朝阳”或“双鸟朝阳”正名为“双鸟舁日”。(2)上下七千年的吴越文化,千姿百态,区域内外、中外之间的交流渗透形成了它的丰富庞杂。但吴越文化有着相对而言的整体文化倾向。从这次会议的诸多论文看来,“温湿多水的自然环境,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深厚浓重的精神文化氛围,柔、细、雅的个性,似乎是广义的吴越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 尤其是北方文化的特征所在”。(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楚平语)(3)开展了对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文学及民俗风情等的研讨,巩固和开发了“文艺集成·志书”的已有成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地方特色文艺的假设与预测。如,许多学者认为,浙江文艺精品不够的原因就在于对吴越文化民间艺术还研究得不够,浙江艺术要走向世界就要使作品含有更多的吴越民族精神,更具吴越地方特色。
这次研讨会将每位作者撰写的论文散发给大家供会间阅读与会后深入研讨,进一步交流。会间着重阐述论文精华,各抒己见,发表新说。研讨会保护学术争鸣,鼓励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还举行了“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论文评奖,以产生学术研讨活动的激励机制。
向研讨会提交论文的有来自吴越之地的浙江及上海、江苏和北京、江西、广西等地的100余名作者,经研讨会论文评选委员会筛选,有82篇论文入围,40位作者被邀到会参加研讨,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民间艺术工作第一线的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同志与农民作者。
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关怀和浙江省文化厅、慈溪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研讨会由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牵头,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科院、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中国民间文化》社、上海《艺术家》社、慈溪市桥头镇政府联合主办。
(原载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动态》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