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东北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考
董芷含1 王硕2 张静1 张雯1
(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创业学院,浙江 海宁314408;
2.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信息分院,浙江 海宁314408)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出发点。2017年,东北地区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稍有回暖态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过去的几年,东北三省GDP始终居于全国后位,传统经济远远落后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东北地区经济尚未起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经济持续下滑的态势,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经济,2017年东北地区经济开始呈现回暖态势。
关键词: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产业结构
“十三五”时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创新创业的关键阶段。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推动东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为着力点、加快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要素的保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东北地区创业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东北地区的改革。
根据国家最新界定的中国东北地区,广义上包括辽吉黑和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东北文化区的承德市、秦皇岛市。本文主要针对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的经济结构展开研究。
一、双创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一)全国经济发展平稳,东北三省增速放缓并伴有下滑趋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挑战,2017年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转折年,“最困难的日子”正在过去,上半年辽、吉、黑三省一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2.4%、5.9%、6.1%。这意味着,在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经济已经处于回暖趋势,辽宁省的增速也已由负转正,东北三省2016年以来的分化走势开始扭转。
近年,东北地区经济持续下滑,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从2017年开始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增速开始回暖,其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比重基本保持平均水平,维持在8.0%~8.8%之间,2007—2014年处于下滑趋势,在2014年达到最低点,之后2014—2017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2年之后东北三省GDP呈整体下滑趋势,辽宁省加速下滑,降至历史最低点。(见图1)
图1 2007年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2007—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7年全国及各省市统计公报整理
东北三省生产总值增速放缓,全国经济总量在“十三五”期间总体提升,全国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辽宁省出现历史性新低,在2016年呈-62.7%的减速,吉林省在2015年以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于辽宁省、黑龙江省,在201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看到这些数据,作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实感痛心!
表1 “十三五”期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公报
(二)东北地区受传统经济束缚严重、国有资产投资单一
东北地区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产业优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在重工业、资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上,其中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重视,营商环境不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不到位,产业发展不均衡,投资多数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在创新创业大环境的影响下,资金和政策用来扶持东北原有的优势产业是最能见到效果的,于是,大批本应淘汰、限制、转型、升级的产能不降反升,GDP增速飞快。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环境需求的改变,优势变弱势,一味地追求GDP增速造成民间资本积累薄弱,无法跟进互联网经济浪潮,不能适应创新创业发展,没有缓冲时间,造成GDP断崖式下跌。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产出有直接关系,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直接限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投资规模与就业总量成正比关系,投资规模越大就业总量越多,就业总量的增加带动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升社会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占主体,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超过50%,而其他地区的比重仅为38%。虽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低效率和高亏损的弊病,但东北地区尤为严重,国有企业亏损率高达30%以上,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约为25%,所以国企有更大的资本需求,相比民营企业,一方面国企由于存在着政府的隐形担保,资本租赁机构认为国企违约政府会最终“买单”,另一方面由于国企并不是管理人员的资产,因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较低,所以国企资本需求会远高于民营企业,不对等的资本供需差距使得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需要以更高的利息才能借到资金,民营企业生存能力严重下降,恶性循环之下造成东北地区的投资冲动更大,资本需求更高,民营企业生产更加困难。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依靠第三产业,而东北地区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工业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东北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缓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实力衰退,人们消费能力不足,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二、东北地区经济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第三产业贡献率较低导致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人才流失严重
东北地区始终保持着国有企业“唯我独尊”的局面,导致国企的人才引进形成近亲“繁殖”,人才发展空间不断缩减,致使大量人才外流,地方政府腐败致使人才引进资金不能及时发放到个人手中,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东北地区第三产业贡献率均低于全国第三产业贡献率平均值,这直接反映出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见图2)。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明显太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就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人才流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导致东北个别地区成为形同虚设的“鬼城”。
图2 2016年第三产业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区市统计公报整理
(二)东北地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东北地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如图3,从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来看,2016年全国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为10.8%,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的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最近几年东北地区受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有一部分消费能力高的老年人冬天去南方过冬,虽然从表面看只是季节性的迁移,但是在几个月的寒冬中这一部分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离开东北,对东北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图3 2016年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从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人口增幅最少的前十个省份中,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位居前三。从图4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6年,东北地区年均自然增长率仅为0.33%,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5.12%,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状态(见图4)。
图4 东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7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统计公报整理
(三)受计划经济影响,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厚,营商环境恶劣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工业基地,也是最早步入和最晚退出执行计划经济的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计划经济最典型的地区。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使东北地区的观念具有较强的惯性,大幅度削弱改革的动力及成效。干部及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东北地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既有自豪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有优越心理、怀旧心理及依附心理。从而导致很多人不相信市场调节经济的功能、不相信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可以有良好发展前景,此观念对建设良性营商环境有较大影响。
(四)创新创业起步晚尚未形成发展态势
首先,东北地区创新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低,且科研创新成果流失严重,近年来东北地区专利申请数及专利发明数居全国各省份排名后段,且有效发明专利数持续多年占全国总量不足4%(见表2),同时东北地区创业融资额居全国倒数,创新创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资金远低于全国水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支持,创新创业无法形成良性发展。
表2 东北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及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公报
其次,创新创业环境较差,创新创业体制不完善,缺乏创新创业良好文化氛围,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且地方相关行政单位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支持不够,服务积极性不高。
三、振兴东北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善东北地区营商环境
投资环境即是一种资源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区域投资环境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优化投资环境已成为吸引人才、增加资本、增强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发展得好那么投资环境也一定好,经济发展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面改善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
(2)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3)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的市场环境;
(4)营造优惠政策的适用环境及舆论环境。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突破东北经济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困局。强调服务业的重要地位,重视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识别地方生产性服务特色,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来东北地区投资,编制东北地区特色服务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协调安排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树立特色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建立企业集群,推动东北地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能力,扩大就业,缓解本地区的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实现小康。
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推动特色中小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中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初期升级改造企业进行适度补贴,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最终实现以中小型特色企业增长弥补装备工业的不足,以地方企业发展抵消省属工业的下滑。
(三)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孵化环境
首先,必须完善地方人才引进机制,对高新技术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重视人才的培养、提升及使用。为人才营造更为宽松和适宜的工作环境,转变重引进、轻服务的传统思维。除用政策为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外,东北地区还需要学会利用市场,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鼓励引进研发人员带专利、高尖端技术来东北地区创业,东北地区需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建立政府类专项帮扶基金,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只有尽可能多搭建投资基础平台,引导组建创新创业产业联盟,创新创业的种子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对高尖端的创新型企业给予多方位帮扶,使企业产品在最短的周期内市场化,提升企业竞争力。若以“不信春风唤不回”的决心培养人才,一定能加速东北人才回流,厚植起东北振兴的坚实后盾。
其次,东北地区的管理者须摒弃固有的传统理念,转变思想,尤其是为企业服务的基层管理者,将新政策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这将引导市场的经营环境向健康有序的方向转变,有助于升级传统工业并建立良性的产业循环。
(四)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国企改革
东北经济重新振兴,必须首先要在观念上先求新,摒弃保守传统与思想教条,恢复实干精神,优化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国企改革;其次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技尽其精。
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加快国企的改革速度,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充分利用本地区域优势,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通过国企改革,一方面能够为政府缓解财政压力,且可以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由于国企一般不愿意承担风险,创新动力不足,通过改制,引入民间资本,通过市场调节可以让国有企业建立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和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赵楠.东北地区高端人才吸引回流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学研究,2017(6).
[2]胡琦.东北产业结构的逆工业化变动特征及转型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2005(6).
[3]李政.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J].学习与探索,2005(2).
[4]刘冰,李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展创业型经济[J].北方观察,2011(3).
[5]杨东亮,赵振全.东北经济失速的投资性根源[J].东北亚论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