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 针刺手法介绍
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在论述与针灸疗效有关的问题时曾概括了八个方面。除了患者的年龄、体质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之外,其他如检查诊断问题,治疗方法和处方问题,操作手法问题,治疗时间问题,配合治疗问题等,都是与医者主观能力和努力有直接关系的。其中有关辨证立法处方和针灸操作手法问题就更为灵活,而手法尤为奥妙。吴旭教授认为针刺操作手法,每个方法都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严格的要求,临床上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要如法进行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有些情况下,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急性病,针刺得法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如操作不得法,或违反操作规程,不仅无功可言,甚至可引起不良反应。
鉴于手法的特殊作用,历代专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数以百计的术式。诚然有的确是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但有不少是雷同的,也有的过于虚玄。明·汪机《针灸问对》说,纵观古人“所立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掺此,或移前而挪后,无非将此提按徐疾左捻右捻六法交错而用之耳”。笔者跟师学习过程中,细心地观察了老师的行针过程,看到老师的针刺操作手法集历代各种术式之精华成一体,功夫至深!运用于临床得气快,感应强,刺激参数及刺激量可随机调节,随手而施,临床效果好。临床经验提示,对腧穴的刺激信息之数量、质量,以及它们的变化,与产生的效应有密切关系。老师的手法模式提示其刺激信息变化非常大,捻转提插,配合各种辅助手法,能够很好地根据证情来掌握指下捻转、提插,摇动的速度、力量和幅度,真切地体现了老师把握分寸、综合激荡的治疗思想。
老师的手法术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单手持针、中指代押手
单手持针,以拇、食二指夹持为主,中指为辅,中指在进针、行针过程中的作用比较独到,它有:①代押手功用,避免进针疼痛,控制针感传导方向;②控制捻转进针深度,尤方便于浮刺、赞刺等点刺手法;③方便于盘、摇、努、摆等手法。
单手持针能适应多种体位,上、下、远、近、正、反等均能运用自如,较双手法灵便。
2. 运针手法刚柔相济,多种刺激方法集于一体
吴旭教授指运针时,腕、指关节活动配合,施行提插捻转都与盘、摇结合,此时针尾呈圆周运动,可融盘旋、摇头、摆尾于一体;便于酌情选用,随心组合。确如吴旭教授所言:动如太极、力在针峰。
3. 强调根据患者体质,调气为主,酌情补泻
吴旭教授特别强调刺激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决定,手法以调理气机为主,徐进徐出,意在平和,忌急忌猛,避免过强刺激,原因是今时人多不是古人所说的“布衣”之体,补泻之法在此基础上酌情施行,绝不应拘泥于某些“定数”。
4. 补泻方法不离共识,具体操作独具一格
吴旭教授遵从历代共识的补泻规则,诸如向内按添为补,向外抽提为泻,远随为补,近迎为泻,呼内吸出为补,吸内呼出为泻,以及阖补开泻等。融合古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手法术式。
(1) 根据患者的治疗处方,令其选择相应的体位,暴露局部,医者循按定穴,常规消毒。
(2) 三步进针法:单手持针,拇、食指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露出针尖约一分,快速点触患者皮肤,一刺绝皮,再刺进入肌肉,三刺徐徐进入应到深度,得气后留针,按序针毕根据病情来行针。
(3) 须行补法:紧按慢提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补则结束于紧按时,再按豆许,顺势伴之于飞法可以加强内纳。阳中隐阴者,则行针结束于慢提时,再提豆许,伴食指努几下,以加强泄力。
(4) 欲行泻法:紧提慢按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泻在结束于紧提时,再提豆许,食指努几下,强化泄力。阴中隐阳者,行针结束于慢按时,再紧按豆许,以加强内纳。
以上行针在留针期间可重复1~2次,留针时间20~30分钟。
(5) 出针时,补在拇指前转,顺势下按豆许,徐徐退针,中指随按针孔;泻在拇指后转,同时顺势退针,不按针孔。
对明显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或感觉迟钝等现象,拇指反复向前搓按,令患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明显者,再按豆许静置。
对发热、红肿、疼痛者,局部阿是穴可刺血拔罐,其他穴位可以拇指反复后转提抽。对痰瘀气滞、硬结者,可以拇指反复前转搓按,针感明显后再直插深层,复提回原处静置。
吴旭教授针灸治疗上崇尚“综合激荡”,临床上多种针法共用,特别擅于“腕踝针”的使用。
(二) 腕踝针运用经验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针刺方法,具有简易方便,安全无痛,疗效较好等优点。吴旭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于临床,他不断地总结、摸索、创新,成为针灸临床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并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可概括为查区、选点和针法3个主要步骤。其法虽易,但要获得较好疗效,每一步骤均不能忽视。
1. 查区、选点是基础
查区就是要查明病证所在部位,并将其分归于6个纵行带状区域中。选点在查区基础上,根据病位的上、下,选取腕部或踝部的治疗点。对于病位明确的病证,选点一般较便利,但病位在界际处时,则需精心选点;而一些病位不定或全身性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等病证,一般均取双侧治疗。
2. 针法是取效关键
不同医者临证运用腕踝针施治,取得的疗效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是针法运用恰当与否。吴主任认为运用腕踝针,要特别注意掌握进针、调针和留针的手法,这是取效之关键。
(1) 进针:一般选用30号或32号1.5寸毫针为宜,患者取坐、卧位不限,但针踝部以卧位为好。选好区点后,常规消毒,针体与皮肤呈30°进针,迅速通过皮肤,切勿进入肌肉层,如果进入该层,要缓缓退针,务使针尖达皮下为最佳。然后针体与皮肤贴平,顺直线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4寸。进针要缓慢,术者感觉要松,进针无阻力;要求患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注意避开血管。
(2) 调针:应注意两点,其一是深浅,过深则入肌肉层,患者有酸、麻、胀、痛感觉,或针后令患者手(或足)上下左右活动,如见针体随着活动逐渐退出,即说明针入过深,必须退针重新调浅。但如果过浅,患者会有剧痛。必须是不深不浅,恰好在皮下,患者不痛,术者感到手下轻松。二是方向,一般针刺方向都向上(向心),但如病证在四肢末端,则针尖向下。要求针尖指向病所,不可偏弯。往往在效果不明显时,只要将针向左或向右稍微调一下,即能见效。确如《黄帝内经》所云:“如风之吹云。”
(3) 留针:进针后调针达到要求后,即可把针柄剪短,用胶布将露出皮肤外的部分贴住固定。腕踝针留针时间一般应视病情而定。吴主任主张慢性病证应较长时间留针,秋、冬季可留针长达1天,但患者应注意不污染或弄湿施针部位。可嘱患者自行起针,并用酒精棉球揿压针孔,以防感染。
吴旭教授针灸临床功底扎实,各种操作手法熟练。他在临证中往往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体质及心理状况,灵活运用或配合使用各种治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作用,取得较好疗效。他能把腕踝针与体针、灸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如在体针治疗后,再施以腕踝针,并留针返回以治疗一些顽固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吴旭教授认为临证要善于随机应变,不可过分拘泥,如落枕、背项部疼痛,按腕踝针分区当取上区点,但往往不如取下区点疗效好,这些均有待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吴旭教授常告诫我们:针灸临床中,往往各种治法均有其独特之处,在使用时都应十分认真,使其得法。无论有效、无效都要探究其原因,这才有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