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擅于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病

(一) 痛证治疗经验
痛证是针灸科常见病,也有诸多颇为棘手的疑难病症令医家无计可施。吴旭教授擅用多种针法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 痛证的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是本证的基本病理。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脏腑组织的一切功能活动均赖气血的正常循行,尤其是有赖于气的推动,此所谓气机畅通,经脉调和,脏腑得以煦濡而无恙,机体得以荣养而安详。倘若气机失畅,经脉失和,必因气行无力,血不得以荣濡,或遇有阻塞,致使在用不通,在体不荣,这就是病证的机由,诚如《黄帝内经》所说:“百病生于气也。”
引起气机阻滞,气血不荣,产生痛证的原因很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感六淫:或为寒邪内袭,或为寒湿外侵,或感受风邪,或外感湿热等,均能导致经脉阻塞,气机失畅。
(2) 饮食内伤:或饮食生冷,寒积于中;或偏嗜辛辣,热郁于胃;或饥饱不一,胃气失和;或饮食不洁,虫毒内侵;或食伤脾胃,痰湿内生等,均可造成气机阻滞。
(3) 情志不调:或肝气失疏,气机阻滞;或气郁化火,热灼于内;或忧思过度,脾气郁结,或忿郁太过,心气失畅,均可造成气机不调,络脉失和。
(4) 素体不足:或脾阳素弱,运化无权;或命火式微,寒从内生;或阴血不足,经脉失养;或气弱推动无力,经脉营运迟滞等。
(5) 劳损外伤:或劳损不复,络脉失和,气血运行不利;或跌仆闪挫,经脉损伤,气滞血瘀等。
2. 痛证的处理方法
对于疼痛的处理,必须要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辨证。
为医者首先应明确疼痛的病理性质,这实际上是通过辨证来推求致病主要病理因素,是一种常用的“审证求因”的辨证方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
(1) 寒痛型:多受凉而发,冷痛加剧,得温则舒。如兼风邪,多犯人体上部和经络肌表,常游走不定;如夹湿邪易伤脾运,多酸痛重着。
(2) 热痛型: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热敷其痛不减,伴身热便秘,夹风邪易犯肌表;兼湿邪易犯中、下二焦,概因风性轻扬易动,湿性腻滞趋下。
(3) 气滞型:多胀痛、窜痛、痛无定所,时轻时重。或得嗳气、矢气为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4) 血瘀型:多见刺痛、钝痛、痛所固定,病时较久,阵发加剧,持续不已。或触及胁下癥积块;或诉有闪挫跌仆史,舌质多有紫瘀斑点。
其次要确定疼痛的分经部位。经脉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径,其气血通达与否,营运盛衰变化等情况,在经脉的循行部位可以有一定的表现和反映。经脉与脏腑有络属关系,经脉病变可影响所属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在经脉反映。因此,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就可以判断其所属的经脉,有利于诊断和处理。
例如头痛:如在后头部,下连于项,则与太阳经有关;如有恶寒身疼症状,多见于表证。如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则与阳明经有关;少阳经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或连于目。
还要注意必要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力求明确诊断。这就要求医者注意通常的诊病病历一般项目的填写和必要的问诊。例如性别、年龄、婚否,以及月经史等,这对某些老年性疾病,某些妇科疾病是重要的;再如发病原因,过去病史等,对现病的诊断和处理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以及注意兼证与舌脉的观察,这无论对中医学的辨证,还是在现代医学概念上的辨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有利于辨证者:伴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者,多缘于外感;伴见咽干、头晕、失眠、心慌等症者,可考虑为阴血不足;伴见烦躁,肢麻,头晕,溲黄便结,苔黄脉弦劲有力者,则应考虑到肝阳化火化风的病理变化等。
再如,有利于辨病者:伴胸闷、咳嗽、气喘、咯痰黏腻者,应考虑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伴胸前紧缩压榨感,痛势剧、放射至肩背、左臂,心慌气短者,应考虑心系疾病;伴胸脘闷胀,嗳气,泛吐清涎,或恶心、呕吐者,则多为胃部疾病;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全身发热者,则当考虑到泌尿系疾病等;伴见黄疸者,要考虑肝胆系统疾病;如卧榻久病,形见消瘦、贫血、或有大便潜血阳性者又当考虑恶性病变之可能。
当然应该结合必要的理化检查,例如,欲排除或确定呼吸系统疾病者可做胸部透视或摄胸片;疑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可做心电图检查;疑有泌尿系疾病者可做尿常规检查,尿培养,摄平片,造影等,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对症治疗,包括综合性治疗手段。
最后还应对疼痛的虚实鉴别。确定疾病的虚实,这是中医学辨证的重要方面,也是临床对证治疗的前提之一。从病证的临床表现者,其虚实大致可如下辨别。
(1) 从病程看:暴病多实,新病、病程短多实;久病多虚,反复发作、病程长多虚,或虚中夹实。
(2) 从疼痛起因者:外感,饮食,情志,跌仆闪挫,虫、食所伤等致痛者多实;内伤致痛者多虚;
(3) 从痛的性质看:大凡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者多实;昏痛,隐痛,空痛者多虚;
(4) 从四诊的其他资料来看:病势急剧,拒按,或热敷痛不减,得食痛甚,苔厚,脉弦滑有力者多实;病势悠悠,烦劳则甚,或隐然疼痛,得食则缓,喜揉喜按,或见坠痛,稍劳加剧,舌淡苔薄,脉细弱者,多虚。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痛证的临床处理原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大凡病证急性发作时多施以泻,针刺时往往给予较长时间的强刺激手法,留针时间要长,行针次数要频,力图止痛。痛止酌情求治其本。病缓标本兼图。
吴旭教授对针灸在痛证治疗上的处理方法重点是:痛证的病机,皆缘于气机失畅,气血失荣,或因气滞,或由血瘀,或为食伤,或遭虫积;或受寒侵;或缘热淫;或酿痰为患,或夹湿流连,或营虚无以濡养组织,或气衰不能推行血循。虽云痛证涉及临床各科,病种繁多,治疗各有不同,但大要不外乎疏调气机,以和营血,或温阳祛寒,或清热化湿,或消导积滞,或补气益血,或理气化瘀,凡此立意都在疏通气机,调和营血,所谓“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也。
针灸治疗痛证,述其大要,有如下几法。
(1) 针法:《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说明针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也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一开始黄帝所说的“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功用。
(2) 刺血通络法:多用于郁、瘀、热等实证性病证。
(3) 灸法:多用于阳气虚弱,湿寒凝聚,气血不畅的一些病证。有壮阳益气,化凝散瘀,活血通脉的作用。
(4) 拔罐法:常用于邪气痹阻,气血瘀滞,以及气虚疲乏性的痛证,具有吸邪拔毒,畅通气血,寓补于通,调节阴阳的功能。
吴旭教授对痛证的治疗,还擅长使用腕踝针、皮内针、浮针、运动针以及阻力针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相机使用。
(二) 调治顽固性面瘫
面瘫约占针灸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没有未治疗过该病的针灸医生。但该病总有少部分属于难治性的,这时,许多医生往往束手无策了。临床上,有许多此类患者慕名而至以求吴旭教授“收拾残局”,确实吴旭教授临床在治疗顽固性面瘫及其引起的诸多后遗症方面有特长。吴旭教授总结多年的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了一类似歌谣的面瘫治疗要点。
(1) 首辨“中”(枢)“周”(围)性,对老弱难辨者(而又无力检查者),可取风(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动态观察。
(2)“周”性者尚须注意“亨特”型。疑似难定者可加针灸(耳)门(医)风(池)。
(3) 治疗全过程要“详观察”(表情肌功能活动变化)“随加减”(穴位刺激量)。
(4) 取刺面部穴位,见效则缓(刺激量),满八(八成见效)要停,不要过九,更不能满十。不效要变,满疗程要变方,变方不效要变法。
(5)“沉睡不醒”(久刺毫无动静)者,可取点刺法,或隔姜灸法。
(6) 面部局部肌肉发僵(令收不能缩紧者,令松不能做到放松,呈半收缩状态)者,宜远道取穴,伺机局部放血。
(7) 局部出现面肌挛动者,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下取法。
(8) 恢复缓慢者,宜扶正治本。可取背俞穴,调治内脏功能。
本科室在吴旭教授临床治疗面瘫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吴氏面瘫序贯疗法”,将在后文中介绍。
(三) 针药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吴旭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从事急症针灸始,就开始着手考虑胆病的治疗,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针药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段时间,我院针灸科甚至开展了胆病专科门诊。
吴旭教授创立的独特处方发展为院内制剂“消石丸”,与针灸疗法相结合,不仅可治疗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对预防胆石症术后复发也有明显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