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赵炳南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春风化雨,撒满心田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中医方针、政策,中医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宝贵的祖国医药学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北京一解放,人民政府就发给赵炳南中医师证书,他的工作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一九五一年,北京各界人民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纷纷订出拥军优属公约或计划。赵炳南主动提出愿意免费给患病的军烈属诊疗,受到政府登报表扬。在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之前,他先后被聘请为北京市中医第二门诊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和平医院(整形医院)和北京医院的中医顾问,定期会诊,帮助筹建中医皮外科诊室,半日参加了集体的工作。在皮研所,赵炳南和西医同道商定了共同抗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三个病种的研究。西医同道提出:牛皮癣并无真菌,称为“癣”,不大合适。赵炳南认为,中医有牛皮癣之名,是指皮损坚如牛领之皮而言,并无临床上大量脱屑之实,治法亦不相同。经中西医认真研讨,始知中医所谓牛皮癣,实际上指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所指的牛皮癣,也不是中医所称的六癣之列。后来,中西医之间取得一致意见,认为该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特点,命名“银屑病”较为贴切。这件事虽小,却使赵炳南回想起一件往事。那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位病人的家属请他去医院诊病,当时,这所医院规定不准中医进病房看病,他只好与病人家属一起,作为探视病人的亲友进去,趁大夫、护士不在时,偷偷为病人诊脉,回来后再开方,病人也得偷偷敷药、吃药。对比之下,赵炳南不胜感慨,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才能真正摒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坐在一起,自由地交流学术思想。一九五五年,赵炳南经卫生部傅连璋同志介绍,给朱德委员长看病,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亲切地和他握手,嘱咐他,给首长看病要安全有效,中西医结合,积极谨慎,与病人商量。周总理温暖的手,像一股暖流,使他感到激动、鼓舞;周总理的亲切指示,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力量。赵炳南觉得自己心明眼亮,力量倍增,从此以后,拐杖也就自然而然地扔到一边去了。一九五六年,北京第一所中医医院建立,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他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投身到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中。当时,他把自己开业时的部分药材、器械和备够五间房子的柁、木、檩、架全部捐献出来,略表自己挚诚之心。为此,政府还授予他200元奖金。
建院初期,中医医院名医济济,荟萃一堂。大家热情高,劲头足,确实作出一定成绩,但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大夫自卑感重,觉得处处不如西医;有的因门户之见,对合作共事没有信心;有的身在医院心在家。面对这种情况,赵炳南在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主动和大家一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处处以身作则,注意消除中西医之间、中医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门户之见,主动把自己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盘托出,帮助建立健全皮外科室,做到了技术见面,团结合作,爱院如家。从第一天参加医院集体工作起,赵炳南就在家门口贴出告示,声明自己参加集体工作,今后在家概不应诊。数十年来,即使是自己的至亲好友、侄男外女,也让他们到医院看病,这是院内外有目共睹的事实。
参加医院工作后,通过下基层及农村巡回医疗,使他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帮助,为更多的劳动人民解除病痛。他觉得自己的心胸开阔了,视野宽广了,精力充沛了。这时,尽管赵炳南的工作空前繁忙,但他越干劲头越足,越活越有奔头。他的“岂能尽遂人愿,但求无愧我心”的信念,从此增加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要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中医药事业。